2007/10/30

從天才思維省思現代教育

作者:Sciscape編輯 esinstra
日期:2004/8/30

天才永遠是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天才的偉業改變了世界的發展,對人們的思想造成重大的變革,世界需要這類人來改善,但一般人對天才卻有著諸多的誤解,認為他們每個都是天生如此,無需任何努力就能成就豐功偉業。本文藉由對於天才思維的探討,企圖揭開天才鮮為人知的神秘面紗、打破一般人對於天才的迷思,同時希望對當前的教育制度,適時地提供一些建言。

* 前言
* 天才的思維策略
* 現代東方教育
* 諾貝爾得獎主
* 結語
* 參考來源

◆前言
改變世界發展的人,往往是少數中的少數,如牛頓,不僅與萊布尼茲共同發明了微積分,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為行星運動提供了不同於古人占星學說的解答,更發明反射式望遠鏡,成為光譜學研究的第一人。達文西,百年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的作者,身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大藝術巨匠之一,在繪畫、雕刻、建築、機械、天文、解剖等各領域內都大放異彩,才華橫溢的他也因此成為當時望重士林、身價非凡的天才,其所擁有的好奇、實證、感受、包容、全腦思考、儀態、關連等「七種天才」更是後代學者樂於探討的主題;近代為人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提出了迥異於古典物理學的相對論,因解開光電效應謎團而獲得諾貝爾獎,更在二戰期間,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催生了曼哈頓計劃與原子能研究的成果,更是許多研究天才的人不可忽視的重點,這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天才到底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先從以前的資料來尋找相關的資訊,因為這些問題對我們而言是第一次遭遇到的,但對前人而言卻可能已經歷不下數百次,因此我們會想:「我過去在學校受過的教育和人生經歷當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是怎麼教我解決這類問題呢?」有了前人的基礎,心裡自然比較踏實,甚至有點自負,當心中所有的疑慮一掃而空,那種如釋重負的成就感正是「知識就是力量」的最生動表現。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排除大部分不適合的方法,將最有希望的方法運用在我們面臨的問題上,這種做法使我們非常的安心,也因此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主要模式。

一般人對天才的印象多半為「很聰明」、「高智商」,尤其以智力測驗(IQ)超過一三五的人特別被視為「天才」。按照這種定義來考慮,往往指的就是學業成績頂尖優秀的族群,通常這些人記憶力驚人,可能過目不忘,對繁瑣的年代、事件甚至是無意義的字串、冗長的詩篇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牢記在心、倒背如流,思考速度也相當的敏捷,可能計算力驚人,比如五元六次聯立方程式不假思索就能解出答案,通常這類人在一般人眼中都是「不用努力就能達到完美境界」的族群,因此往往望塵莫及,覺得跟自己不是同一人種,甚至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不過這個說法似乎不能成為通例,根據心理學家、精神醫學家及科學史學家對像達文西、費曼、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天才,甚至是近代的諾貝爾獎得主和當前美國表現最突出的前一百名年輕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天才最重要的共同特徵並不是「智能」,而是「創造力」。

相較於一般人解決問題時複製性的思維,天才則擁有源源不絕的創造力,當他們碰到問題時,他們所想的並不是單純的「以前的人怎麼做」,他們會問:「這個問題有多少種看法,不同的領域專家對此會有什麼樣的見解」不受制於既有常識和概念,而能自由地思考。因此,他們提出的方法可能是顛覆傳統、挑戰權威的,獨特的程度可以說是天馬行空。曾經有人問過愛因斯坦,他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愛因斯坦回答說,如果一般人掉了根針在草堆裡,可能只會東找找、西找找,找不到就算了,找到了一根就停下來;而他則會將整個草堆掀開,把所有散落在草堆中的針都找出來。諾貝爾得獎主費曼也說他自己也有著類似的特質,即能夠不理會過去的思想家的想法,而創造出新的思考方法。

複製性的思維會僵化一個人的思想,永遠按照前人的腳步來走,是產生不出什麼新鮮事物的。

◆天才的思維策略
所幸經由多位學者專家對這些天才進行研究,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的筆記、信件、談話、思想在在都為他們的思維模式提供了蛛絲馬跡,進而歸納出他們的思維方法與策略,這些無價的思維策略正是這些天才何以為天才的最主要關鍵因素。其中包括:

一、多種智能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伽德那(H. Gardner)說:「智能超過某個點,一二○左右,對一個科學家是相當有幫助的,但更高的智商並非產生天才偉業的關鍵。」 智力測驗測試的範圍並不只侷限於一個領域,舉凡人際、內省、空間、肢體、音樂、表達、數理等七大領域是較為人所重視的領域,不過一般的智力測驗只著重在「邏輯數理性智能」上,並不能夠確實地估量出一個人真正的智能。天才具有一項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其心志能自在地游走於各個不同的智能領域之間,譬如在數理智能與空間智能來回穿梭。天才往往受到心靈刺激物的影響,使他們發現提昇思想深度的管道,而能夠隨意地與一般思想程度所無法獲得的知識源頭溝通,通常指的就是擁有無窮智慧的潛意識,思想敏銳的他們傾聽由心底發出之「細微聲音」,透過這種「預感」而構思出偉大的作品。有一位知名的演說家在激起全場轟動之前,必先閉上眼睛,任其天賦的創造型想像力恣意馳騁,人們問他為什麼要在這個精彩萬分的關鍵閉上眼睛,他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那時候,是透過由內而發的靈感在說話。」

二、獨創性的組合

愛因斯坦並未做出如能量、質量或速度的新定義,而以嶄新的方式將這些既有的概念加以重新組合,當其它人視這些舊有的概念為理所當然的時候,他卻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提出了構成現代遺傳學基礎的遺傳法則,也是在數學與生物學兩個領域之間來回游走,進行整合的成果。事實上,許多商品的開發都是跨領域的意外結合,例如高度壓縮數位音樂儲存空間的MP3,正是結合生理學家,發現人類聽覺先天接收不到某些音頻,排除聽不到的音頻,儲存空間自然變小。

如同杜甫的詩中所形容的「聞道長安似奕棋」,世局變幻莫測,如同棋局的千變萬化的形式,這也是許多箇中好手回味無窮、百玩不膩的原因所在,天才就像那些高等棋手,不斷在意識和潛意識中進行想法、形象和見解的組合。有位知名的電腦專家的想法正與這種情形不謀而合,「很多時候限制一個軟體使用範圍的,可能不是程式本身,而是使用者的想像力與對該軟體的了解。我們這個社會真正最缺乏的其實並不是專門製作“全功能應用程式”設計師,而是懂得把既有的數個應用程式適當設定,重新組合,完成連這些程式作者都沒想像過的工作,這種會思考的使用者。」「希望有一天,社會大眾終於會知道;僱用一位會思考/選擇/組合既有程式的使用者,比買一套具有漂亮使用者介面的“全功能應用程式”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切身獨特的問題;希望有一天,社會大眾終於會知道:身邊有一位會思考/選擇/組合既有知識的讀書人,比擁有一套印刷精美的“宇宙真理全集”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切身獨特的問題。」

三、思想轉化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說,他們的思考過程主要是集中在影像、感覺和文字上。伽利略用圖表將自己的想法形象化,從而取得科學研究上的突破,愛因斯坦也說他「指尖的特殊感覺」常指引他朝正確的方向來思考。

關於這種感覺,愛因斯坦自己說過:「我看到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個領域都能耗費去我們短暫的一生。因此,我覺得自己的處境像布里丹的驢子一樣,它不能決定究竟該吃哪一捆乾草。這顯然是由於我在數學領域裡的直覺能力不夠強,以致不能把真正帶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東西,同其餘那些多少是可有可無的廣博知識明確地區分開來……誠然,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每個領域都能吞噬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可是,在這個領域裡,我不久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化知識的東西,而把其它許多東西撇開不管。」

天才們一旦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似乎就會傾向於以圖像的方式來進行思考,使他們能透過不同的途徑靈活展現知識。當愛因斯坦對一個問題做過全面性的思考後,他往往發現到,盡可能以各種不同方式來對該問題做不同角度的探討相當地必要,此時他主要運用直觀和空間來進行思考,對他來說,文字和數字在此過程中並不是那麼地重要。

四、包容矛盾

天才之所以能夠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他們可以容納相對立的觀點或兩種互不相容的觀點。物理學家波爾說,如果你把兩種對立的思想彼此涵攝,你的思想就會暫時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然後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思想的「懸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躍起來,並創造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立的思想締結纏繞為新觀點奔湧而出,從而創造了條件。

舉例來說,波與粒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每一概念都有一有限的適用範圍,都不能對一個粒子(波)所引起的所有量子現象做全面的解釋,而波爾卻試著將兩者結合,提出「互補原理」來說明把波與粒二個概念結合是對粒子(波)完全描述所必須的,日後科學家更證明波粒二象性是輻射與實物都具有的內在的和不可避免的性質。愛迪生發明的燈泡是其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裝置設計即為將並聯線路與高電阻細金屬絲相結合,在此之前,持傳統觀念的人都認為這兩種是不相容的事物,僅能得其一,不可能兩者兼顧,但愛迪生允許這兩種看似矛盾的事物同時存在,而看出了全新的關聯性,從而獲致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包容矛盾」的情形似乎在天才的人格與思想中就已經存在,比如愛因斯坦堅持宇宙應該完全合乎邏輯,科學的論述也應為如此,不可能會有「上帝擲骰子」這種荒謬乖誕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引領他發現廣義相對論的直覺式靈感又有一種近乎上帝的神秘信念。對一般人來說,思想的矛盾容易造成精神耗弱的情形,不僅會侷限一個人的格局,甚至會癱瘓他們的思考,但對科學界的天才而言,他們反而能巧妙地掌握這種特質,使矛盾的事物到了他們手中都能彼此調和,甚至在「矛盾中求統一」。這種兩極化的思想使得愛因斯坦能夠了解物體墜落時,觀察者與墜落的物體同步抑或為地面的靜止旁觀者。

五、核心思想

天才的思維具有高度的彈性,甚至可以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遇到問題時,天才可以從各個領域不同角度來進行思考,但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又能夠傾全力深入其中探討。尤其,天才在思想上總有一個核心觀點,雖然他們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這種他們深信不疑的核心思想卻又成為他們尋找問題答案的基礎所在,不同於成見的是,這是他們在摒除所有他們認為不可能的事物之後,去蕪存菁的成果,有了這厚實的基礎,他們在解決問題上就能夠比常人還要更快進入狀況。因此他們往往能見到常人所不能見的關鍵事物,並直覺性地掌握最根本的問題,創作出一種全新的解決之道。

愛因斯坦終生追求力的統一,並著迷於「對稱」與「場」的觀念,這個信念來自於他小時對指南針受到磁場牽引的深刻印象,他也深信物理和化學原理可以對宇宙萬象提供完美的答案,這些核心思想使得他後來發現了相對論,也導致後來不顧一切地駁斥涉及或然率的量子論。

六、等待沙粒成為珍珠

天才就是不用努力就能有偉大成就的人?這當然是否定的。魯特格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格魯柏(H. Gruber)對達爾文的筆記本進行長期而深入的研究之後,認為這些天才鑽研一個問題的態度正與蚌對待沙粒般,靠積年累月的努力才使它變成一顆珍珠,最終開花成果,才創造出驚人的成就,大多數的天才不是興趣廣博,就是懂得抓住問題的核心,懂得將問題中難以解決的部分「括弧」起來,而將全副精力集中於可解決的部分,他們也經常用「寬廣眼界的圖像」來做為問題答案假設的衍生工具,如達爾文為其理論構思出「進化樹」,一再添加、修改這個假想的進化模式,終於成為進化論的主體概念。美國心理學家伯爾休斯‧斯金納強調,科學方法論學者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當你發現某樣有趣的事物時,放棄所有其它的事情,專心研究這個事物。太多的人沒能理睬機會的敲門,因為他們不得不完成事先預定的計劃。偉大的化學家巴斯德曾說:「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心靈」天才們不會等待時機的饋贈,而是主動尋求偶然的發現。

解開謎團的「機會」並不是隨時都會找上門的,若又不懂得及時把握,再好的機會也改變不了什麼。弗萊明不是第一位研究細菌並注意到培養皿在空氣中會生出黴菌的人,同樣觀察到這個現象,有的人視而不見,而弗萊明卻認為這很有趣,進而深入思索這種現象是否有研究的價值存在,結果最終研發出青黴素。在思考如何製做出適合的碳絲時,愛迪生不經意地將一塊橡皮在手指間繞來繞去,低頭看到他手的動作,頓時為之一亮:把碳像繩子般纏繞起來。精神分析學家將這種現象歸納為潛意識對意識的「彌補作用」,當我們為一個問題困擾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常會在窄隘的意識中鑽牛角尖,結果愈陷愈深,天才們了解這一點,因此對一個問題進行全面性的思考後,就暫時先放鬆自己,不再繼續埋首苦思,在他們的經驗中,重要的想法總是在悠閑自適的時候油然而生,專家指出,當意識鬆弛時,我們的大腦並未停止進行問題的探索,相反地,潛意識會繼續進行接下來的工作,為釐清意識的盲點,找出被忽略的另一種可能性。愛因斯坦就曾問說:「為什麼我最好的靈感總是在早晨刮鬍子的時候浮現?」 天才善用潛意識的力量,因而解開謎團的情形並不少見。法國數學家朋加萊每當在思索數學難題搞得昏頭轉向時,他就暫時放棄,到外頭透透氣,結果在步上公車或在海邊散步時,問題的答案往往在此時不經意地浮現在腦海中。發現量子力學的海森柏格對原子光譜苦思長考而徒勞無功,但在度假散心時,卻因此產生解決問題的靈感。「長期心血」與「靈感說」並不衝突,主張「靈感說」的學者也同意在靈感浮現之前需先經過長期而持續的努力,最後的「完美形式」可能在一剎那間就發現到,但沒有過去長期的努力,這種水到渠成、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情形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對一個問題進行通盤的探討與了解而不得其解時,就將它交給潛意識吧!」這似乎是每個科學天才必然應用到的策略。

◆現代東方教育
許多研究天才的人,都以愛因斯坦為對象,但若按照世俗的定義,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天才認為,這些理論都無法準確預測誰能成為明日之星。愛因斯坦自己在一九五三年曾說:「我相當清楚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好奇、固執與忍耐,再加上自我批判,使我產生了我的觀念。若說有什麼超越的思考能力或頭腦,我是沒有的,我有的也許只是中等的才智,但很多比我聰明的人卻沒有產生任何令人驚奇的發現。」若按照一般人對天才的定義來教育孩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今年二○○四年六月,台北市立師院發表一項調查顯示,父母是孩子的創造力最大殺手,其次是老師。依年齡層分幼稚園最有創造力,到國中幾近蕩然無存,可見升學主義也是扼殺創造力的殺手。研究計畫主持人、北市師創造所所長陳龍安說,他歸納受訪者意見,發現到父母和老師是傷害創造力的主要原因,父母部分包括:要求過高、對孩子沒信心,缺乏讚美、過分重視考試成績、放縱孩子沉溺電視及網路、父母事事代勞、過多填鴨學習等。至於老師為何會扼殺孩子創造力,則是因為升學主義掛帥、太重視考試成績、教學太呆板、沒有接受學生不同意見雅量、吝於讚美學生、過於譏諷、責備學生錯誤、凡事要求標準答案、缺乏情緒管理能力及幽默感、過多抄寫式作業等。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分析,國內教育太升學導向,父母及老師太重視考試成績及公平性,導致教學一元化,評量也一元化,類似美術、音樂、體育等無法紙筆測驗、卻更強調創造力的科目不考,老師也不認真教,到了國中尤其嚴重。如今雖然實施多元評量、尊重多元智慧,但今日的局面是五十年來發展累積的沈痾,要學生與家長們一夕之間接受這種改變,在彼此缺乏互信互諒的基礎之下,造成立意良好,卻治絲益棼、美意不遂的情形,其實並不在預料之外。

《講義》雜誌在今年曾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進行讀者提問,有個讀者問到「是否擔憂年輕人的另類行為?」李博士回答說:「有一個年輕人的網站,上面寫著:『爸爸媽媽,你們不要老是說當年多麼辛苦,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常說年輕人不如我們當年刻苦耐勞;但我年輕時,長輩也會說:『一代不如一代』。這就如同希臘斯巴達人看到我們肌肉不發達,就認為我們一無是處;我們的想法是,肌肉再怎麼發達的人,都沒有辦法在一天之內從台北走到高雄,但我們開一部車子便能做到。頒發『遠哲科學獎』時,我注意到獲獎同學都很瘦小,帶團老師無奈地告訴我,他們從國中開始就沒有一天睡夠六小時。除了身體,心理也受到壓制,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也接觸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很難找到自己的理想。每年聯考時我都想,是否又有幾個台灣的愛因斯坦和愛迪生毀掉了?這是我比較擔憂的。」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高等教育?」中國大陸資深教育研究學者康寧在其「走近哈佛課堂」一書中記述了哈佛大學教授講課的種種情景,一位讀者在閱後有感而發,在他所接觸到的中國大陸國內高等教育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非常不得力。他提到,他一些在國外留學的朋友觀察到中國學生在讀基礎課的階段,成績都是出類拔萃,但一到寫論文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因為腦子裏沒有好的題目。在中國國內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教育,依舊延續了考試引導教學的模式。而世界頂尖學府中,一流學者的講課丰采又是如何呢?從康寧女士的文章中,可以見到一個很鮮明的印象,那就是哈佛教授特別重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情形,他們會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於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老師會特別予以鼓勵。這位讀者提到了他在讀研究所時的情形,他說,「有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老師來為我們上課,大概是因為他在國外上課的時候經常被學生的問題打斷,一開始他不太習慣從頭到尾教室裏只有他一個人講話,總是時不時停下來問我們:有什麼問題嗎?可大家都在認真地做筆記,擔心漏掉了哪怕是片言隻語,迎接老師的是一雙雙茫然的眼睛。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老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的惰性自然是與日俱增,我就親歷過一位教授拿著他七、八年前的備課記錄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這位讀者進一步提到,1997年初秋,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先生到復旦大學演講,提及他對國內大學生的印象時,他說他說現在的大學生好像越來越“乖”了。這位讀者接著說,「最近,在2003年第5期《讀書》上,我又看見一位大學教授發出了更深切的感慨:“那種頭腦和手腳都規規矩矩,神情漠然,很少有什麼強烈的興趣,也不會怒髮衝冠、拍案而起,除了自己那點小小的利益、欲望和娛樂,對別的一切都很少在意的‘乖孩子’,似乎正在校園裏大面積地繁殖。”看來,六年過去了,“乖孩子”現象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了。處在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短視年代,高等教育想獨善其身,的確很艱難。整個社會認准了一個“現代化”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像烏托邦那樣遙不可及,它就在不遠的大洋彼岸;只要朝著它直線前進,我們也能過上好日子。在目標和道路都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乖孩子,這也正是我們的大學現在在做的事情。如果果真朝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的明天可能不是美國,而是今天的日本:由於缺乏創新,在利用完後進國家的模仿優勢後便裹足不前。」

近年來兩岸間更不約而同地熱中於「天才教育」,“孩子才能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十萬雄師時之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戰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將來喉聲一囀彩聲雷動時的光景;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梁實秋語)這種瀰漫於家長之間、傳染性極強的「天才綜合症」,使得天下父母為了培養一個天才孩子,千方百計、處心積慮,用心之良苦,實在教人感動,但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有所俾益,對於孩子本身的感受又是如何,家長們卻很少考慮到。為了滿足父母培養出一個“哈佛女孩”或“耶魯男孩” 的心態,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整天學英語、背唐詩、彈鋼琴、練網球、學跳舞、讀經典……,沒有自己的休閑時間,沒有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原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卻從此愁容滿面、毫無笑容。或許有朝一日他真的成了哈佛、耶魯的學生,卻因此犧牲了一生僅有一次的童年,留下不堪回首的痛苦過去,是否真的值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放開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去玩;放開孩子們的腳,讓他們到處去跑;放開孩子們的腦,讓他們自由去想;放開孩子們的嘴,讓他們隨意去唱去說。」還孩子一個愉快幸福的童年,發展他們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麼都重要。強扭的瓜不甜,命令和強迫都無濟於事。

◆諾貝爾得獎主
費曼遊巴西

1951年,美國知名物理學家費曼應邀到巴西,在里約熱內盧大學進行為期十個月的講學活動。學期末,巴西教育當局請他為其教學經驗作一個報告。在這十個月期間,費曼對巴西的教育制度有了深刻的體驗,他發現到巴西的學生能夠記住每件事物,卻不了解事物的本質與含意;能夠精確地回答教科書上每個問題,卻無法將所學與實際事物相結合。講課過程中他們鮮少有人發問,因為巴西的學生認為,發問無異於丟臉,不僅會浪費老師的時間,更會佔用到所有同學的學習時間。費曼考慮到不僅有學生、教授,還有政府官員都會出席這次演講,心想藉由這次報告的機會,打算對巴西的教育制度提供建言。

這一天,演講廳座無虛席、擠滿了聽眾,一開始費曼提到了科學的實用性,把科學定義為理解自然的行為,然而話題一轉,直接當眾宣布:由此看來,巴西沒有給學生傳授科學。費曼的驚人之語,引起現場與會人士一臉錯愕,全場一片譁然,他們沒想到費曼會批評巴西的教育方針,更沒想到會批評地如此尖銳無情,費曼從他們臉上的表情看出了他們的想法:「什麼?沒有科學?這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安排了所有的課程!」

費曼接著告訴他們他在巴西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他在書店中看到許多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在買物理書,許多巴西的孩子都在學物理,起步的時間甚至比美國的孩子還早得許多,但令人費解的是,在巴西卻找不到多少物理學家。既然有這麼多努力學習物理的孩子,為什麼他們什麼事都沒做出來呢?

費曼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希臘學者不滿本國內許多孩子不認真學習希臘文,卻發現到另一個國家的人幾乎人人都學。他起先相當高興,但深入觀察後卻發現到這些人在學習希臘文時,由字母發音到單字,再到句子和段落,都能夠記得相當清楚,他們可以將蘇格拉底的演講辭背得滾瓜爛熟,卻完全不了解其中內容的含意。而巴西的教育無異於這種情形,他們的學習只著重在背誦,一味地摹擬聲音,而沒有學會將所學與實際事物相結合的能力,更解決不了新出現的問題。

接著費曼更對教科書提出了相當嚴厲的批評。他指出,他在巴西教課過程中用的基礎物理教科書裡頭,整本書只有一處提到實驗結果,卻缺乏詳細的闡述,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科學,只是繁瑣的記憶。費曼斷言,這種脫離實際的教科書和教學方法,只能讓人們成為考試機器,卻無法讓人們學有所成。

愛因斯坦的觀點

對於那種強制性的知識灌輸式教育模式,愛因斯坦向來是深惡痛絕的,「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喪失了興趣。」他說,「現代的教育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樣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還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1921年春天,愛因斯坦為創立一所大學,曾到美國去募款,現場的聽眾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您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您怎樣才能記得住許多東西?」「您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您的筆記本上,隨身攜帶嗎?」……

面對這些提問,愛因斯坦侃侃而談:「我從來不帶什麼記著所有東西的筆記本,我常常任自己的頭腦輕鬆,以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要研究的問題上。至於你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這我很難確切地回答,需要查一查物理學辭典,因為我從來不大注意去記辭典上可以查到的東西……」「那您頭腦裡盡記些什麼呀?」人們驚訝地問。

「我記的是書本上還沒有東西,我尋找著書本上還沒有的知識。」愛因斯坦回答說,「僅僅死記那些書本上可以翻到的東西,什麼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學。我覺得,高等教育必須充分重視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靠的是大腦的智慧和創造性的思維,而不是照本宣科。」

其它諾貝爾獎得主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恐怕大多數人會回答:「刻苦學習。」但真的是如此嗎?國內以往向青少年介紹傑出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過程的科普書籍中,絕大多數描繪的都是「神童」的形象,在孩提時代就如何胸懷大志、如何刻苦學習。於是,許多學生就會去熟背教科書上的數、理、化公式,做大量的練習題,下課後就到補習班報到,參加各種理科競賽……;家長們也不落人後,要求孩子減少玩耍時間、多準備考試,為他們準備多得做不完的家庭作業,讓他們上才藝班、課輔班、游泳班等,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

這樣做就真的能將孩子培養成傑出科學家嗎?或許有些孩子會走上成才之路,但大部分的孩子選擇中途放棄、轉換跑道,因為他們印象中的偉大科學家個個天賦異秉,非常人所能及,與其追逐這種遙不可及的夢想,還不如先顧好下一頓在哪裡,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放棄理想的人並不在少數。

然而進一步觀察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的成長經歷,卻可以發現到幾個現象:他們大部分在孩提時期都是極普通的孩子,並沒有顯示出和常人有何不同之處。有的自青少年時期就熱愛科學,從小就發現到科學之中蘊含著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這種興趣伴隨他們一生;有的科學家從小就聰明絕頂,再加上後天勤奮努力,研究成果斐然,也有的並不擅長學習,甚至有不及格的經驗,更多的是雖然自青少年時期就熱愛科學、喜歡讀書,但由於討厭死記硬背、討厭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所以成績平平;更幸運的人還遇到了不同於單純傳授課本知識的「人師」,激發他們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鼓勵他們踴躍發問、獨立思考與創新。

這些諾貝爾得獎主的成長歷程使我們反思國內的教學方式,哲人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確如此,世界豐富多彩,人生道路千變萬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萬別,幻想用一個固定模式來產生出無數“哈佛女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既違反教育規律,又扼殺孩子天性。那種把各具特色的孩子都變成同一模子塑造出來的「好孩子教育」,並不能夠培養出具豐富創造力的傑出科學家。刻苦學習固然重要,但這樣是不夠的,沒有先讓孩子培養出強烈的興趣,等於是他們未來的成才之路上欠缺了穩固的基礎,沒有了興趣,一切的理想條件,都只是壁畫、雕飾、泥土、磚塊、水管,如果缺乏支撐屋頂的樑木,未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動機便脆弱得不堪一擊,更別提遮風蔽雨。日後一有其它誘惑介入,便會見異思遷,而無法堅持下去。
◆結語
物理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到,他在兩年前動筆寫自傳時,參考過去的資料,發現三十多年前寫的博士論文,很少看得懂;看看當時的教科書內容,也很少看得懂,一個人在學校學的東西,大學畢業後,前五年大約用的到20%,以後便絕少用得到。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我們待在學校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培養「求知心」與「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能力」,沒有培養求知心和學習習慣,則出社會後會因為資訊焦慮而為社會競爭所淘汰,沒有培養起思維能力,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屆時,不是一輩子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就是迷失在社會千變萬化的局勢裡而不自覺。大文豪海明威說:「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樣的學習心態,才能讓自己年輕而不幼稚,成熟而不蒼老。

期待未來的孩子們在科學研究上有一天能夠對老師說:「老師,您錯了。」

◆參考來源

1. 《思考致富聖經》,拿破崙‧希爾著,世潮出版
2. 《諾貝爾百年百人——生理學或醫學獎》,王恆、朱幼文等編著,世潮出版
3. 《思維訓練》,袁勁松著,稻田出版社
4. 《天才的心靈世界》——王溢嘉野鵝網轉載專區

2007/10/23

cin >> 與 getline(cin, s)合用的問題

string s0,s1;
cin >> s0;
getline(cin, s1);
cout << "s0 = " << s0 << endl;
cout << "s1 = " << s1 << endl;

問題
程式結果只出現s0字串,s1為空字串。

原因
cin >>會把'\n'留在buffer裡,如果getline()接著執行,就會馬上讀到'\n',
因此getline()就停止在此,不會再往下讀取資料。

解決方法
在使用如果getline之前,請先使用cin.ignore(100,'\n'),這行指令可以讓你
把skip過100個charskip到遇到'\n'為止。因此,在使用getline()的時候,
就可以得到乾淨的stream

Ref: http://mathbits.com/mathbits/compsci/APstrings/APgetline.htm

2007/10/14

天才的特殊思維

作者﹕巫石吉


克雷洛夫說過:「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夠蔑視誹謗;他們天生的特長,使批評家不能信口開河。」他又說:「偉人只在事業上驚天動地,他時常不聲不響地深思熟慮。」

愛因斯坦是許多人非常喜愛的偉大科學家,在他十一、二歲時就非常喜歡閱讀各類圖書,尤其是能引發他思考到內心深處的形而上哲學,更是他的最愛。哲學是最難搞懂的一門益智學科,可見愛因斯坦心智年齡確實比一般人要早熟一二十歲左右,對於愛因斯坦在科學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貢獻,也就不足為奇了。

吉鴻昌:「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愛因斯坦受到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影響非常深,他出生在德國,雖然他是猶太人,但是他的天資聰穎,加上德國哲學家形而上智慧的啟發,對於他後來科學的哲學思維有著莫大的助益,他說過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懷疑。」

愛因斯坦一生發表了數百篇科學論文和評論。愛因斯坦1921年因「光電效應」榮獲諾貝爾獎,其實它僅僅是光量子理論的推論之一。愛因斯坦還是現代宇宙學的先驅,他的科學成就可謂多矣!

愛因斯坦的理論奇特而玄妙,往往超越人們的常識和直觀,顯得那樣不可思議但又美不勝收,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力和審美感染力。僅以相對論美侖美奐的神奇觀念和結構之美而言,就足以使人驚心動魄:

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使我聯想起右腦開發的相關問題,想像力使人可以天馬行空的思維,其關鍵便在於右腦著重想像力與創造力,雖然直到最近,科學家利用電腦3D技術,重建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腦容量,雖然和一般人差不多,不過,他的頂葉卻比一般人大了15%。科學家:「我們會以為,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大,但其實不是這樣,他的頂葉比常人大了15%。」

頂葉負責掌管腦中的數學和邏輯,這也是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秘密。但不可否認的,愛因斯坦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使他的右腦不斷激發出潛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愛因斯坦的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裡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七歲生日那年,母親送給他一把真正的小提琴。

但開始時,一連幾小時機械重覆的弓法和指法練習,根本不是心靈的享受,而是對軀體的懲罰,一度曾使愛因斯坦厭煩。後來,當他真正體會到了莫札特的作品所帶來的歡樂,他才真正激發出練琴的熱誠,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拉琴成了他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之一,琴聲中沒有人世的車馬喧囂,充滿了美妙、和諧和崇高的感情。

諸葛亮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喜歡說話,卻喜歡觀察與思考。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而且著迷於發現事物如何運作。

事實上就像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意志十分堅決,而且極為頑強,面對吸引他關注的任何挑戰,他永遠準備好持續專注非常久的時間。愛因斯坦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不斷反省和沉思默想的能力,他堅持自己並不具有天生的特殊稟賦。誠如泰戈爾所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一般人著重在愛因斯坦的數學和邏輯,這也是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秘密。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他小時候受到母親來自於音樂的啟發與熱忱,這對於他右腦開發有非常大的幫助。

此外,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書信大家。

根據英國「自然」科學雜誌的研究,這兩位分別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生物與科學界各領風騷的巨人,終其一生與同事和同好來往的信件,可以成千上萬形容。

達爾文生於一八零九年,死於一八八二年,研究中發現他一生共寄出七千五百九十一封信,收過六千五百三十封信。對於這位演化論之父,通信的確是他的一項豐功偉業。

愛因斯坦在這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一世,產量甚至超過達爾文。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這位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生中共寄了一萬四千五百多封信,同時收到一萬六千兩百封信。

左腦因為是以語言處理訊息,控制知識、判斷力、思考力,因此被稱為「知性腦」﹔右腦則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字宙波動共振,由於是圖像腦,因此造型能力優越,被稱為「藝術腦」。科學家著重在數學、實驗和邏輯推理,是以左腦思維為主。至於音樂、藝術或文學則著重在右腦思維的提昇,如此說來,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書信大家,書信是一種理智與情感融合產生的,甚至於情感的自然表露凌駕於理智之上,自然也是一種右腦思維與開發潛能的運用。

有一位畫家,要給愛因斯坦畫像。愛因斯坦夫人說:「你如果有辦法讓他同意畫倒是一件難得的事,他是最怕出風頭的。上星期有人在報紙上登了他的照片,捧了他一下,他不舒服了兩三天。」

經畫家反覆請求,他才同意畫像。畫完後,愛因斯坦又反覆叮嚀畫家說:「有一句話你不要忘記,這張畫請不要登在報上,把畫像登在報上,那是唱戲的人要做的事,我是用不著的。」

這位畫家帶著畫像向大科學家告別了,臨行時,請教了愛因斯坦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有成功的公式嗎?」

科學大師思索了一下,說:「有,有,就是A=X+Y+Z。」

畫家問:「這是甚麼意思?」

愛因斯坦解釋說:「A代表工作事業的成功,X代表勞動,Y代表休息,Z就是少說廢話!」

有關右腦的神奇功能研究,是始於1981年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貝利博士研究右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人們才開始對右腦有所認識,在此之前,人們並不認為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有那麼大的差別。史貝利在分割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這兩個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他發現左腦用語言進行思考,右腦則是以圖像進行思考﹔左腦偏向語言、邏輯性的思考,右腦則是影像和心像的思考。

解開右腦祕密的鑰匙在於「潛意識」,右腦和潛意識是有闕係的。聯想起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博士認為,這個宇宙存在著所謂的「字宙情報」,所謂的字宙情報是指宇宙創始以來有關宇宙的全部記憶,這些記憶(情報)變成波動在宇宙裡亂飛,由於人的腦中也會發出腦波的波動,如果人的腦波和字宙的波動同頻,各種宇宙情報就會進入右腦,而且會輸入到右腦的潛意識中,進而湧現圖像。如果能夠把宇宙情報從潛在意識取出來並轉換到左腦的顯在意識裡,那麼將會成為一個「超能力者」。

根據七田真博士的研究,原來人在誕生之初,右腦的能力還很發達,右腦具備了超越常識那種幾乎可稱為全然未知的天才似的能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就隱藏在人們腦海裡,是一種超越時間、空間,與無限境界相連結的能力,但是因為人類世界是以教導、開啟左腦為主,讓小孩子努力學習語言以及往後生存所必需的知識,久而久之,左腦越來越發達,右腦卻因為少用而日形退化。

至於什麼樣的成人比較容易打開右腦,七田真博士認為,心思專注、純真沒有成見的人,比較容易進入神奇的右腦世界。你相信超能力嗎?如果你有看過(雨人)這部電影,一定對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哥哥印象深刻,他不但能正確快速數出散落一地的火柴數目,而且飾演他弟弟的湯姆克魯斯還利用他天賦異稟的「透視」能力,上賭場找人玩撲克牌,結果對手的牌在達斯汀霍夫曼的「全神貫注」下,被透視得一覽無疑,湯姆克魯斯因此贏了一大筆錢。

或許你會認為那是電影誇張其事,現實世界中,人不可能具備那樣的能力。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犯了習慣左腦思考的錯誤,其實,人類大腦的另一半-右腦,擁有的能力是左腦思考者很難想像的。

至於現實世界中,只要我們摒除成見,讓心回到最初原始的單純,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有想像力,很多看過一眼的事物,竟然歷歷在目,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打開右腦,變成一個左右腦平衡、思考與創造力並重的全腦人。

愛因斯坦說了很妙的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華羅庚說的很有智慧:「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愛因斯坦說:「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郭沫若也說:「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從以上的舉例說明中,似乎說明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找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生命是一趟只有去程沒有回程的單程旅行,時間永遠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看得遠,我想這才是深入探索愛因斯坦與其他偉大人物最大的用意。

2007/10/02

ImRe - 圖形轉換小精靈

軟體性質: Freeware
更新日期: 2007-10-01
最近版本: 2.1
作業系統: Windows XP
語言界面: 英文
原創公司: VCSoftwares



ImRe 是一款集合了圖片轉換、縮放功能的免費圖片編修工具,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批次修改功能,來對圖片進行一次性的調整,加速你對圖片的處理。你只需要指定所要進行轉換的圖片目錄, ImRe 自然就會依照你的設定加目錄裡面所有的圖片都做好縮放以及轉檔的工作囉。

ImRe 目前支援 Jpeg 、 Bmp 、 Gif 、 Tiff 、 Png 、 Emf 與 Wmf 等七種圖形檔案格式,使用者可以在這些格式間任意轉換圖檔,節省你許多處理照片時所需要的時間喔。

下載網址:http://www.vcsoftwares.com/ImRe.exe

Mp3 Knife-擷取MP3

王國淵(2007-09-28)




如果想把一首 MP3 歌曲中喜愛的部分擷取出來,你應該怎麼做呢?其實只要透過 Mp3 Knife 就可以輕鬆辦到!使用者只需要選定好想要擷取的始末,再按下擷取鍵,不到一秒,你所想要的音樂片段就馬上擷取完成,讓你可以對所擷取出來的一小段 MP3 音樂檔進行其它的利用。

MP3 音樂檔的擷取究竟有什麼用呢?其實以目前最流行的 MP3 來電鈴聲來說,你就可以不必花錢去向系統業者下載了,只需要透過 Mp3 Knife 來擷取想要的音樂片段,就可以將它作為自己的收機答鈴喔!

下載網址:http://www.vcsoftwares.com/MK.exe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