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究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究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11/10

MathType與Elsevier的EES系統不相容問題

文/藏經閣 http://csie-tw.blogspot.com/

Q: 如果你想投稿到Elsevier底下的期刊,而且正好你使用MathType來編輯數學式子,那麼在上傳manuscript到EES系統時,就會發現很多數學式子的括號不見了。(Brackets go missing from certain bracketed expressions in MathType equations when converted to PDF)

A:

這是一個已知的bug,這篇文章提供解決辦法:

  • Open MathType
  • Go to the Style menu across the top
  • Define Greek and Math fonts: change to Euclid Symbol and Euclid Extra
  • Apply
  • OK
  • Now Open a Word document
  • From the MathType menu, select Format Equations
  • The default option appears, select to Convert Whole Document
  • Click OK
  • It will churn through and convert; then Save
  • You can now upload your file to EES and build the PDF
  • 根據我的實驗,的確可以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

    [1] 在Word使用MathType的自動對齊與自動編號數學式子功能

    2009/10/25

    在Word使用MathType的自動對齊與自動編號數學式子功能

    1. 在Word要輸入數學方程式時,選擇Insert Display Equation可以使得你的方程式置中。而Inline的用法是在同一行文字內輸入數學式子。

    csie-tw.blogspot.com

    2. 經過努力的奮戰,終於把他打完了。按Crtl+S,關掉視窗即可。

    csie-tw.blogspot.com (1)

    3. 結果如下:

    csie-tw.blogspot.com (2)

    4. 這時候要插入編號了,按Insert Equation Number。

    csie-tw.blogspot.com (3)

    5. 這時候就出現數字啦!

    csie-tw.blogspot.com (4)

    6. 這時候只要在方程式與編號間按Tab,就可以自動對齊了。csie-tw.blogspot.com (5)

    2009/06/03

    選對學校,一畢業就是國際人

    國際化的口號從業界喊到學界,學生必須了解,「國際化」代表的不只是提升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國際化的涵養。而為了增加學生的涵養,各校使出渾身解數,五花八門的國際化措施,或許也是選擇研究所時的參考指標。

    陳孟珠 2005年10月 Cheers雜誌

    相信你一定有發現,國內大學校園愈來愈國際化了。從過去實行已久的交換學生制度開始,現今學校不再只是拼命把學生往國外送,更積極將校園塑造成國際化環境。畢竟交換學生、雙聯學位、國際競賽的名額與機會再多,實際參與的學生仍是少數,校園環境的改造卻足以影響每一個人。

    在今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學校務評鑑計劃中,首次增加的評鑑項目「國際化程度」,亦以學校外籍生比例、全英語授課比例、外籍教師比例等「在地化」指標來審視各校的國際化程度。

    《Cheers》雜誌將從各校在推動國際化時,提供給學生的「環境」與「機會」兩大指標,幫助學生選擇更有優勢的就讀環境。

    國際化環境
    英語授課是初步開始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用「流動性」(Mobility)簡單定義了學校國際化的表現。

    「當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通過國際AACSB認證時,美國華盛頓大學商學院院長只問了我,你們學校老師一年出國幾次?」黃賀表示,學校師生一來一往的流動很重要,語言能力便是讓師生得以流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全面性開設英語補救教學或提高英語授課比例,是各校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台灣科技大學今年暑假特別從美國請來老師,提供碩士新生共200小時的免費英語課程,為期1個半月、每天6小時。

    元智大學研發長徐澤志表示,目前全校每個系所規定要有四分之一的專業課程以英語授課,其中元智財務金融研究所更在兩年前以全英語授課,學生論文也以英文撰寫。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從今年9月開始,各系所的核心課程也將改以英語授課。雖然如同台大國企系主任林修葳所表示,少數學生對英語授課的內容吸收仍有困難,需要助教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但學校全面英語授課,不但能訓練本地學生英文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外籍生就讀。

    為什麼外籍生人數多寡是重要的?或許你也會認為沒什麼影響。

    外籍生兵團,讓你彷彿置身國外

    外籍生人數增加,第一個衝擊的是校園學務的整體環境。

    銘傳大學設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國際學院,是外籍生的大本營,從教育部的資料顯示(見表),銘傳共有201位的外籍生,人數名列全國第3,僅次於台大與政大,如果僅看大學部人數,銘傳更是全國第1。

    龐大的外籍生兵團,尤其大學部學生在校期間久、牽涉的校務範圍更廣,使得銘傳大學包含學務、教學與總務系統,不國際化都不行。「全校其實都被國際學院搞得苦哈哈的,」國際學院院長高少凡笑著表示,每個行政系統都被迫英語化,連學費繳費單也是英文,學生選出來的學生會會長也是外籍生。對其他學生而言,這樣的校園環境宛如在國外求學一樣。

    另一方面,和外籍生在課堂的互動,則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與收穫。

    台灣師範大學也是外籍生的集中地之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林華一就表示,所內有幾位外籍生來台專攻華語教學,從他們身上可以更貼近觀察到一般外國人在學中文所遭遇的各種困難與思考,對於自己的研究或教學實習都很有幫助。

    麥可波特走進大學教室

    元智大學促進國際化環境的創新做法,則採取「課程移植」。

    元智研發長徐澤志解釋,為了讓學生不用出國留學也能實際體驗名校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去年首度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授權,將聞名全球的競爭力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ter)的「國際競爭策略」課程引進校內,授課對象以研究所及EMBA學生為主,並以個案的方式進行授課及討論。

    這份在全球僅授權數十所學校的課程,在台灣僅有台大和元智兩校取得。由於成效良好,徐澤志表示將鼓勵、補助老師多多前往國外知名學校進行短期教學研究以及課程移植。

    至於積極通過國際認證,則是系所追求國際化發展的另一個趨勢。

    今年4月,中山大學與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成為台灣首度通過「國際高等商管學院聯盟」(AACSB)學術認證的學校。而今年甫加入國際組織「華盛頓協定」的中華工程教育學會,也在5月份公布國內首批通過「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共4校12學系名單,包含中原大學、逢甲大學、虎尾科技大學以及雲林科技大學分別有若干學系通過認證。這項國際認證,在國外可獲得會員國家的認可。因為在歐美工業國家中,畢業生就讀的校系是否通過教育認證,是取得專業工程師資格的基本要件之一。

    通過認證對於在學學生又有什麼好處?

    共有3系通過認證的逢甲工學院長林秋裕分析,未來和國際接軌後,學生在台灣修的學分將可被世界各國承認,更重要的是,由於這個認證特別著重在教學品質,一旦通過,學生也能第一線感受到教學品質的不同。

    此外,通過國際認證也代表後續不間斷的改善過程,中山管理學院院長蔡憲唐就曾表示,獲得AACSB的認證後,每年的年度報告,以及每5年的實地訪查,都是督促中山管院繼續努力的力量。

    國際化機會
    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移地教學

    校園營造國際化的環境有助引導學生學習,若能進一步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當然是更迷人的親身體驗。

    逢甲大學每年編列250萬元設置翰海獎助學金,提供學生暑/寒假期間前往海外遊學。逢甲國際事務處處長楊蜀珍強調,學校不是只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去玩,學生除了出發前後應修習學校所開之英語課程,回國後也必須擔任該校生活英語學習志工。

    交換學生計劃一直是學生最熟悉的國際化機會之一,對無法負擔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也是體驗外國文化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今年剛從政大企研所畢業的學生余盈盈,去年申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交換學生半年。余盈盈表示,歐洲學校的國際交換生本來就多,和各國學生相處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國際觀如此糟糕,「由於歐洲學制不同,各國的交換生年紀甚至都比我們還小,可是他們卻很有主見、想得很遠。」回到國內,余盈盈也非常不習慣台灣的新聞媒體,「國外的新聞媒體一打開就可以吸收很多國際知識,在台灣想知道國際大事真的只能看CNN了。」

    曾經前往荷蘭參加交換計劃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畢業生黃詩萍也有相同體悟。黃詩萍認為所謂的國際化,是能了解、包容不同文化。在出國前她很看重交換學生的經驗有助日後就業,但回國後她卻不再用那麼功利的看待這段異地求學的經驗,因為她認為最重要學習體驗是包容力。

    余盈盈和黃詩萍目前分別任職於華碩以及IBM,也不約而同地負責了部份國際業務:余盈盈有一半的工作時間需要跟國外客戶溝通,黃詩萍則是公司外籍員工的人資窗口。在學期間的國際化經驗,對於就業看來還是有所幫助。

    移地教學,讓體驗更真實

    移地教學,在過去一直是國內EMBA特有的課程設計,因為一般年輕學生大多負擔不起國外教學、參訪費用,對EMBA學生而言,移地教學似乎也更有跨足當地商業市場的附加價值。然而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首度開辦的CAT計劃,卻是國內首度為一般研究生所設計的移地教學計劃。

    CAT(該學程簡稱CAT:C-Canada, A-Austria, T-Taiwan )計劃其實就是由中山管院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奧地利林茲大學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at Linz)3校合作推動的 Global MBA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表示,該學程以Doing Business in Region(區域性商業)為主軸,由3校分別發展出區域特色與跨洲際的課程,來自3校的學生以國際團隊的方式在3個國家巡迴上課,學習亞洲、歐洲及北美的管理經貿議題。

    黃賀解釋,今年第1屆試辦的學生成員包含了5位台灣學生、10位奧地利學生以及2位加拿大學生,這批學生在今年暑假結束台灣2個月的課程(其中尚包含了一週的大陸參訪)之後,目前正在加拿大進行下一階段課程。

    除了海外移地教學,海外實習也是各校下一步開展的目標。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的大陸、海外實習活動至今已實施了3年,地點包括大陸上海、青島、深圳等地,去年甚至有學生遠赴越南台商企業實習。逢甲大學在去年暑假也首次辦理大陸南京三商電腦與上海建築事務所的學生實習。

    另一個好消息則是,日前中華工程教育協會正式成為「國際交換生實習協會」(IAESTE)的合作組織之一,該組織自1948年成立以來,全球已有超過80個國家/地區加入成為成員,並有超過30萬名學生體驗過跨國實習經驗。今後在大專院校主修與IAESTE所提供實習學科相關之在學生,皆可透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申請跨國實習訓練課程。

    當各大學積極端出跨海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打開學習視窗,這些資源都可提高未來畢業後,個人碩士學位的附加價值,千萬不要輕易錯過!戈顥芸(元智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她只花了半年念完研究所

    71年次、今年剛從元智大學企研所畢業的戈顥芸,嚴格說來她只花了半年就念完研究所。

    半年,對學生來說,很容易一下子就渾渾噩噩地度過。但戈顥芸先是在大四那年申請5年一貫的學碩士學程,在僅剩的1年研究所時光中,又花了半年到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管理科學系進行交換學生計畫。

    戈顥芸謙虛的說,自己是因為不愛讀書,也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因此希望能用時間換取空間,雖然壓縮求學時間真的很苦,也在還沒充分學習到研究方法之前就得開始寫論文(戈顥芸在研一下學期出國之前就已完成畢業論文),但能早一點踏入職場,比其他同儕多一點經驗,再辛苦也值得。

    回憶起今年初還熱騰騰的出國經驗,戈顥芸表示,在史丹佛的3個月課程中,最有收穫的反倒不是專業領域,而是2門分別為研究生開設的語言課與專業溝通技巧。戈顥芸解釋,語言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參加正式的學術研討,在課程中還安排每位學生至少模擬擔任一次研討會主持人,「主持研討會的過程全部錄影存證,期末就要看著自己在錄影帶裡的糗樣寫下建議報告。」雖然始終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門課卻也讓戈顥芸對國外的教學印象深刻。

    另外一堂商業溝通策略,則讓戈顥芸學習到非常實用的技巧,包含撰寫履歷、電話行銷、向客戶做簡報等,都在回國之後的求職與工作中充分發揮。

    今年6月底才回國的戈顥芸,8月中便開始到一家國際行銷研究公司上班。她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從沒考慮過要到一般MBA熱門的外商公司如P&G或花旗銀行工作,只希望能真正運用自己所學的行銷研究能力,「其實我真正想從事的是創意設計的工作,到電影公司也行。」

    你不一定非得要像戈顥芸一樣辛苦,將時間壓縮得如此緊湊,但是如果能有像她一樣的海外學習經驗,相信絕對會是人生的plus。

    國際化機會
    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移地教學

    校園營造國際化的環境有助引導學生學習,若能進一步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當然是更迷人的親身體驗。逢甲大學每年編列250萬元設置翰海獎助學金,提供學生暑/寒假期間前往海外遊學。逢甲國際事務處處長楊蜀珍強調,學校不是只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去玩,學生除了出發前後應修習學校所開之英語課程,回國後也必須擔任該校生活英語學習志工。

    交換學生計劃一直是學生最熟悉的國際化機會之一,對無法負擔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也是體驗外國文化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今年剛從政大企研所畢業的學生余盈盈,去年申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交換學生半年。余盈盈表示,歐洲學校的國際交換生本來就多,和各國學生相處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國際觀如此糟糕,「由於歐洲學制不同,各國的交換生年紀甚至都比我們還小,可是他們卻很有主見、想得很遠。」回到國內,余盈盈也非常不習慣台灣的新聞媒體,「國外的新聞媒體一打開就可以吸收很多國際知識,在台灣想知道國際大事真的只能看CNN了。」

    曾經前往荷蘭參加交換計劃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畢業生黃詩萍也有相同體悟。黃詩萍認為所謂的國際化,是能了解、包容不同文化。在出國前她很看重交換學生的經驗有助日後就業,但回國後她卻不再用那麼功利的看待這段異地求學的經驗,因為她認為最重要學習體驗是包容力。

    余盈盈和黃詩萍目前分別任職於華碩以及IBM,也不約而同地負責了部份國際業務:余盈盈有一半的工作時間需要跟國外客戶溝通,黃詩萍則是公司外籍員工的人資窗口。在學期間的國際化經驗,對於就業看來還是有所幫助。

    移地教學,讓體驗更真實

    移地教學,在過去一直是國內EMBA特有的課程設計,因為一般年輕學生大多負擔不起國外教學、參訪費用,對EMBA學生而言,移地教學似乎也更有跨足當地商業市場的附加價值。然而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首度開辦的CAT計劃,卻是國內首度為一般研究生所設計的移地教學計劃。

    CAT(該學程簡稱CAT:C-Canada, A-Austria, T-Taiwan )計劃其實就是由中山管院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奧地利林茲大學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at Linz)3校合作推動的 Global MBA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表示,該學程以Doing Business in Region(區域性商業)為主軸,由3校分別發展出區域特色與跨洲際的課程,來自3校的學生以國際團隊的方式在3個國家巡迴上課,學習亞洲、歐洲及北美的管理經貿議題。

    黃賀解釋,今年第1屆試辦的學生成員包含了5位台灣學生、10位奧地利學生以及2位加拿大學生,這批學生在今年暑假結束台灣2個月的課程(其中尚包含了一週的大陸參訪)之後,目前正在加拿大進行下一階段課程。

    除了海外移地教學,海外實習也是各校下一步開展的目標。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的大陸、海外實習活動至今已實施了3年,地點包括大陸上海、青島、深圳等地,去年甚至有學生遠赴越南台商企業實習。逢甲大學在去年暑假也首次辦理大陸南京三商電腦與上海建築事務所的學生實習。

    另一個好消息則是,日前中華工程教育協會正式成為「國際交換生實習協會」(IAESTE)的合作組織之一,該組織自1948年成立以來,全球已有超過80個國家/地區加入成為成員,並有超過30萬名學生體驗過跨國實習經驗。今後在大專院校主修與IAESTE所提供實習學科相關之在學生,皆可透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申請跨國實習訓練課程。

    當各大學積極端出跨海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打開學習視窗,這些資源都可提高未來畢業後,個人碩士學位的附加價值,千萬不要輕易錯過!戈顥芸(元智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她只花了半年念完研究所

    71年次、今年剛從元智大學企研所畢業的戈顥芸,嚴格說來她只花了半年就念完研究所。

    半年,對學生來說,很容易一下子就渾渾噩噩地度過。但戈顥芸先是在大四那年申請5年一貫的學碩士學程,在僅剩的1年研究所時光中,又花了半年到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管理科學系進行交換學生計畫。

    戈顥芸謙虛的說,自己是因為不愛讀書,也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因此希望能用時間換取空間,雖然壓縮求學時間真的很苦,也在還沒充分學習到研究方法之前就得開始寫論文(戈顥芸在研一下學期出國之前就已完成畢業論文),但能早一點踏入職場,比其他同儕多一點經驗,再辛苦也值得。

    回憶起今年初還熱騰騰的出國經驗,戈顥芸表示,在史丹佛的3個月課程中,最有收穫的反倒不是專業領域,而是2門分別為研究生開設的語言課與專業溝通技巧。戈顥芸解釋,語言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參加正式的學術研討,在課程中還安排每位學生至少模擬擔任一次研討會主持人,「主持研討會的過程全部錄影存證,期末就要看著自己在錄影帶裡的糗樣寫下建議報告。」雖然始終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門課卻也讓戈顥芸對國外的教學印象深刻。

    另外一堂商業溝通策略,則讓戈顥芸學習到非常實用的技巧,包含撰寫履歷、電話行銷、向客戶做簡報等,都在回國之後的求職與工作中充分發揮。

    今年6月底才回國的戈顥芸,8月中便開始到一家國際行銷研究公司上班。她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從沒考慮過要到一般MBA熱門的外商公司如P&G或花旗銀行工作,只希望能真正運用自己所學的行銷研究能力,「其實我真正想從事的是創意設計的工作,到電影公司也行。」

    你不一定非得要像戈顥芸一樣辛苦,將時間壓縮得如此緊湊,但是如果能有像她一樣的海外學習經驗,相信絕對會是人生的plus。

    2009/05/22

    撰寫科技研究論文之要領-張真誠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教授 張真誠
    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張鎮驛

    撰寫一篇論文就是把我們的想法藉由文字的表達而傳遞給讀者。以行銷觀點來看, 這論文就如同產品,它的賣點在於論文中欲傳達的知識,而在產品賣出前,我們應 以如何讓產品賣點在形成後有其獨特性且為人接受為重要思考,所以論文的內容必 須豐富、論點必須紮實、寫法必須簡單。撰寫一篇論文大略應包含下列內容:

    1.題目

    2.摘要

    3.導論

    4.回顧

    5.主體

    6.理論分析

    7.實驗

    8.討論

    9.結論

    10.參考文獻

    11.附錄

    圖表

    關鍵字

    作者

    上述第一部份到第十一部份為論文的主體架構,而圖表、關鍵字與作者則是一些必須注意的細節,針對以上各個部分,我們分述如下:

    一、題目:

    一篇論文的題目旨在告訴讀者這篇論文在談論些什麼事,並間或為其主要研究成果提出暗示,因此題目就是你論文的招牌。好的招牌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最起碼會讓讀 者有興趣來閱讀你的論文,所以題目的訂定非常重要,即使有好的內容而沒有好的題目,也會使得整篇論文的價值大打折扣。而題目的訂定必須貼切、兼具新鮮感和創意且能切實反映論文內容,題目長短及字詞精準度的掌握,要有減一字則太少,多一字則太多的拿捏,要使讀者在看到題目時,就能深受吸引並對內容有所期待。切忌題目太長,因為這會大大的減低了你論文的吸引力。因此訂定一個好的題目便是吸引讀者來閱讀這篇文章的第一步。

    二、摘要:

    摘要等於是整篇論文的縮影,讀者可能是閱讀完摘要才知道這篇論文適不適合他,因此摘要的撰寫必須提綱契領,內容必須清楚而且不能太過冗長。讀者在讀完摘要之後若能對於整篇論文有一個清晰概括的輪廓,此摘要便是一段成功的摘要。

    三、導論:

    有人說讀一篇論文只要讀完摘要、導論與結論就可以清楚知道這篇論文在做什麼,因為這三個部分負有清楚建構整篇論文脈絡,且對文章的前因後果作有條理交代的責任。顧名思義,導論就是要引導讀者進入文章的核心,所以導論的內容必須說明做這篇論文的動機,同時點出所要探討的問題為何,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這個部分可以提到目前對於這個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為何?甚至這些相關研究的優缺點為何?還有我們的研究成果與他們的研究成果差別在哪裡?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方法比他們的方法好在那裡?切記一篇論文只有一個問題,也就是一篇論文只解決一個問題,一篇論文絕對不能同時出現兩個或更多的問題。

    四、回顧:

    這個部分最主要就是回顧一些相關的研究方法,同時提出比較對象。在導論中我們已提到關於相同問題的相關研究有哪些,在這一節我們則可以將別人的方法作簡短的介紹,讓讀者有更多的了解,以便稍後與我們的方法做比較。這個部分我們不需要把別人的內容整個移植,只要擷取重點特別介紹即可。例如:我們可以將演算法重寫,或者可直接以例子來說明別人的方法,通常以例子來說明別人的方法比較容易讓讀者了解。

    五、主體:

    主體的部分就是將自己所提出的方法呈現出來,是整篇論文的核心。在這個部分大多是只提出一個方法,切忌提出好幾個互相廝殺的方法。例如提完方法一又提出一個比方法一更好的方法二,之後又提出比方法二更好的方法三…,最後才提出最好的方法五,如此一來造成文章太過冗長,二來呈現出方法一到方法四毫無存在理由的矛盾,而因其所佔篇幅,致使讀者在看完一大半文章才找到整篇文章真正的重點,無異是另一文章重點未能適得其所的遺憾;除非,所提出的各種方法皆有其存在的條件,比如:在條件一的情形下可能方法一比較好,方法二則在條件二成立之下有較好的效率…,當條件五成立時方法五會有較好的效率等等,在這種不是某個方法絕對比某個方法好的情形下,才適合在一篇論文裡同時提出一個以上的方法。

    而這些在各種情形下都有其存在理由的方法,雖也可用許多篇論文把它們分別消化掉,而不一定得在一篇論文內把它們完全提出,但得注意的是,如此化整為零的作法,雖然在論文數量上增加了,然而每一篇論文的質可能只變成原來的五分之一,其價值也相對降低了,就投稿策略而言,實非上策。因此,如果想投到等級高的期刊雜誌,最好還是一次把它們提出來,讓整篇論文的質增加,如此一來便有機會讓等級較高的期刊雜誌接受。

    六、理論分析: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可以說是整篇論文的樑柱,就好像蓋房子一樣,樑柱越堅固房子就越穩固。論文內容的正確性、適當性與可行性完全看這一節的表現。在前面一節我們對所提出的方法侃侃而談,這一節我們就必須以理論來分析方法的正確性、適當性與可行性。

    我們必須利用相關的理論來做分析比較,除了以理論基礎來證明我們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正確性、適當性與可行性外,我們還可以藉此與其他的方法做比較,同時證明我們的方法優於其他方法,例如:我們可以以相同的理論幫別人的方法推導出一些效能的計算方式,然後再加以做比較,或者也可以直接由複雜度分析來做比較。

    七、實驗:

    在這一節,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實驗數據來證明前一章理論分析的正確性與優越性,也可在理論分析不夠強而有力的情形下,佐以實驗數據來加以證明。然而實驗數據必須客觀,如果能多與一些有名的實驗數據比較則效果更好,而且實驗數據不能太少,否則便失去其客觀性。事實上,實驗數據對一些研究數學的人而言並不是非常客觀的,因為我們通常只能做幾個例子的實驗數據,然後再由這些數據來做比較與推論。對於一個方法而言,數理證明可以強而有力地說服讀者這個方法對於每一個情況都成立,相形之下實驗數據跟數學證明顯然弱了許多。所以在做實驗的時候,如果能多列舉一些實驗數據是比較好的。總之,實驗數據越多,則別人越能夠接受我們所提出的方法。應切記的是,實驗數據越多當然越好,但千萬不能夠偽造數據。一旦偽造數據便犯了嚴重的江湖大忌。

    八、討論:

    針對前兩節(理論分析與實驗)我們可以做一些討論,討論一些我們所觀察現象或者提出我們的心得與看法,也可加入一些批判的意見,如果內容不是很多則這個部分可以併入前兩節,以「分析與討論」及「實驗與討論」併行的方式進行,而如果內容很多的話則可獨立出來自成一節。討論內容必須客觀,不可有所偏頗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更不可誇大其詞,也就是有幾分證據就講幾分話。比如說:你的方法執行效率比其他方法好,但可能你事先已經先做過某些前置處理(preprocessing)的工作,而這些前置處理可能帶來的其他影響為何,亦須交代清楚,這樣才能算是一個客觀的分析,否則會讓人覺得你的分析很不客觀,因此對於所提出的方法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九、結論:

    結論是整篇論文的收尾,收尾要收的漂亮就要簡潔有力,太過冗長一樣失去它的意義,因此結論與摘要是非常相似的兩個部分。通常結論的部分必須把論文的內容做個總結。此外,特別必須強調論文所做的貢獻,以凸顯論文的價值,最後可以點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者提出未來可以做的研究方向供讀者參考。

    十、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形成必定是由許多文獻的知識累積而成,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就是讓讀者可以容易找到我們所參考到的文獻,因此所列出的參考文獻一定是論文中提及的,論文中沒有提到的絕對不能出現在此部份,否則每個人都可以隨便列出上百篇或上千篇的參考文獻以增加篇幅,如此一來文獻和本文的關聯處就會很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因此這是絕對要注意的事項;而所列出的參考文獻必須完整,以便讀者能很容易的找到他想參考的文獻。參考文獻的寫法有許多種,通常只要選擇某一種常見的規格來模仿便可,如IEEE的格式;此外,在列舉參考文獻的時候必須注意幾件事,首先,每一篇被列舉的文獻必須位置正確,舉例來說,當文中告訴讀者[8]是RSA加密法,但參考文獻中[8]卻是DES加密法,這是不對的。此外,當你參考到一個方法,而這個方法在許多文獻中都出現過的時候,選擇最有名的那一篇當作你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如此才能拉高這篇論文的價值,而參考文獻中盡量不要列舉到本地的會議論文 (Local Conference Paper)或非英文書寫的文章,一般而言這類型的論文國際化的程度較低,不僅將會造成讀者未來根據文獻所列去查資料的困難,而且無形中整篇論文的水平也會被拉低。

    十一、附錄:

    這部分通常是一些在論文中提到的定理證明,或者是一些在論文中所使用到的圖表,而定理證明或圖表亦可直接置於文中適當之處,因此可以不用在附錄中出現,通常是定理證明過程太長,或者圖表太大,我們才將其移至附錄中。因此定理證明或圖表要直接置放在文中或放在附錄中,作者可以自由選擇。



    此外針對圖表、關鍵字與作者等細節問題我們在以下做說明:





    圖表:

    如上面所說的,圖表可直接置放論文當中,或者也可以放在附錄中,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圖表的描述必須前後一致,也就是說當你以 Fig. 1 來描述你的圖一時,你不能夠在描述圖二的時候變成 Figure 2,這兩種寫法在文章當中會被認為是前後不一致,因此圖表的描述必須自始至終,完全一致,要用縮寫的就從頭到尾都縮寫,如:Fig. 1,Fig. 2,… Fig.10,或者從頭到尾都不縮寫,如:Figure 1,Figure 2,…,Figure 10。此外,描述圖表的文句不能有句點,因為它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下所示:






    還有一點很重要,當在描述一個圖或一個表的時候,對於描述圖或表的句子放置的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都是有固定格式的,當你描述一個圖的句子,如 Fig. 1 Public Key Cryptosystem,這段文字一定要放在圖的下方,而描述一個表的句子則一定要放在表的上方,如下所示:




    關鍵字

    關鍵字通常是指這篇論文主要牽涉到哪些知識,通常都是放在摘要與導論之間,而所列出的關鍵字不要太多,最好不要超過五或六個字詞。
    作者

    一篇論文的作者可能不只一位,有時候會有二位、三位或更多,在作者名字的排列上通常以對論文的貢獻度來排列,最有貢獻的排在第一位,第二有貢獻的排在第二位,並依此類推,而通常是以想出idea的人放在第一位,因此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是有一定的規則,不能夠亂排。

    寫論文常犯的錯誤與必須注意的事項:

      寫論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句通順,文句不通順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是會倒胃口的,此外切忌文法錯誤,而且拼字要正確,沒有必要以太複雜的句子來描述,句子簡單就好,所謂 "Simple is Good " 就是寫論文的一種藝術,以許多大師的巨作而言,他們的文章裡面絕對不會有很困難的句子,大都是以很簡單的句子來描述,也因此英文寫作水準並不一定要多高才能寫英文論文,只要能夠好好運用過去學過的英文單字與句型,簡捷的敘述,絕對可以達意;此外,每一個句子結尾都應該有句點,而且公式的結束也應該有句點,這一點是寫作時常犯的錯誤必須注意。

    論文中所用到的符號必須大小一致,舉例而言:如果以大寫的E來代表效率,則文章中描述相同效率的符號必須全部用大寫的E,不可有些地方寫成小寫的e,因為小寫的e便代表不同的意義了,所以符號的大小寫必須一致。此外上下標必須清楚,而且符號儘可能要有意義,讓讀者一看就知道這個符號代表什麼意思,比如說:Efficiency就是效率的意思,因此可以用E來代表效率,比用A來代表效率要好記得多了。此外,一些 n-letter word 也是描述符號的好方法,其中以3-letterword 的使用最為普遍,舉例而言:WWW就代表了World Wide Web的意思,CRT就代表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的意思,諸如此類符號,讀者一看就可猜出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了。還有一點必須注意,文章中出現的每一個符號都要事先定義,不能突然冒出一個未經定義的符號。

    一篇文章只解決一個問題,而且所提出的解決方法要簡單,內容要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方法的每一個步驟必須交代清楚,不可一筆帶過,此外最好能夠引經據典以增加這篇論文的價值,對於所提出的方法要善用例子來做解說,同時評比要客觀,盡量從多方的看法來做論述,要看整個面而不要只針對某一點就妄下斷語。

    寫論文最忌抄襲,抄襲的後果將會是非常的嚴重,別人文章裡的句子一句都不能抄,但你可以把它用自己的話改寫,如果一定要把別人的句子原封不動的搬進來,則必須要把別人的文章列入參考文獻,同時標明這一段話的來源或出處。即使是自己以前的文章,在已經被某家期刊雜誌接受後,同樣不能抄襲,因為在被接受後版權已經屬於那家期刊雜誌了。如果抄襲同樣也是犯了江湖大忌,因此無論參考什麼文章都切忌抄襲。

    心得:

    多寫:

    寫好論文,方法無它,就是要多寫,多寫才能熟練寫作技巧,並且才能累積許多寫論文的經驗,等經驗豐富了之後,寫的文句自然順暢,所要表達的內容將更能達意。

    打鐵趁熱:

    寫論文一定要打鐵趁熱,因為你的寫法有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如果寫一篇論文的時間過長有可能造成內容無法一氣呵成。在兩個不同的時候用字遣詞是會有差異的,所以要儘可能短時間內趕緊把它寫完,不要把時間拖得太久。

    抓住一個固定的學習對象:

    寫論文就如同藝術創作一樣,剛開始寫文章時可以抓住一個固定的學習對象,學習他寫文章的風格,有了模仿的對象後就知道該如何下手,如此一來進步才會快,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逐漸地就能衍化出自己的寫作風格了。

    專注完美,近乎苛求:

    最後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時時以〝專注完美,近乎苛求〞的準則要求自己,如此一來撰寫論文無往不利。

    如何做研究-張真誠教授

    張真誠教授 (逢甲大學學術講座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榮譽教授)

    俗語說「事半功倍」,指的是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方法對了,必定可以用最少的力氣完成最多的工作。舉例來說,今天如果要開發一套銀行的跨行連線作業系統,這套系統除了要能應付銀行間業務的往來作業之外,還得擁有讓眾多顧客在任何地方的自動櫃員機都能進行跨行提款、轉帳等交易的功能,這中間所牽涉的層面除電腦專業外,尚有顧客行為、業務管理、組織策略等,各環節間環環相扣,顯現出「事」、「功」之間的高度複雜關係。所以,要完成這複雜龐大的任務,「事」與「功」的分析與執行是首要工作。如在起始,即單純認為可以由一、二位程式設計高手獨立完成,忽略其它環節,隨後衍生的問題,恐怕不是「事倍功半」的懊惱可以一言說盡。相反的,如一開始即選對方法,有一個非常周詳完善的系統分析與設計,而整個專案的管控也有一套完備的管理制度,那即便這套系統或有未見完善之處,也仍能有效率地推展完成,進而從容改進,並達到超乎預期的良好品質要求。這就是我們一開始所談到的「事半功倍」。

    做研究也是一樣的,要有一套正確的方法,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也許有人會質疑說,做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需要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堅實的學理根基才行。其實不然,本文中,我們將介紹給讀者做研究的方法與技巧,希望對於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的讀者們能有正面的助益。

    本文中,我們將先介紹做研究的動機與研究類別,期望能讓初學研究的人有初步的瞭解。接著是本文的重點 - 研究的要領及方法,其中我們介紹了許多做研究的技巧,並且也簡單地描述了如何撰寫研究報告,把研究成果完整且有效地呈現出來。最後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些對做研究有所幫助的工具。

    The saying half the effort with double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whatever you do, as long as you are doing it right, your success with minimum effort is guaranteed. For instance, if we are to develop an inter-agency online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which, in addition to taking care of all banking transactions, is required to allow a large number of customers execute inter-agency withdrawals, transfers and other transactions on all ATMs. Such a system would demand, besides, expertise on computer, customer behavior,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that are all interactive, as a highly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ignments and functions. To accomplish this complex and huge mission, it is essential to carry out a successful analysis of assignments and functions. What would be usual in a case like thi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the entire task may be completed by one or two experienced programmers, when details are ignored. Troubles would arise later and double the effort with half the result would not be enough to describe such chaos. On the contrary, if one uses the right method in the very beginning and has thorough and complet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the entire project is under control by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even when the system is not working perfectly, it could still perform effectively and, with remedies, it may even perform beyond expectation. This is what half the effort with double the result means.

    Doing research is the same, having correct methods is key to half the effort with double the result. Surely, people may believe that doing research is a demanding task and that it requires enriched knowledge and solid studies. Not really! In this speech, I am to give you some methods and skills, which I hope could be helpful to those who are involved in academic studies.

    To begin with, we like to talk about the motive of and the types of research to give beginners a preliminary idea about research. Next I would talk about key points and methods of doing research and introduce a number of research skills. Finally, we will briefly discuss about some helpful tools for research works.

     

    一、研究動機

    每一個做研究的人均有著不同的動機。一般人的研究動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追求學位、升等、個人興趣及工作需要。研究的動機可能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促使他們努力從事研究以達人生目標的最大動力。

    1 學位

    學生們做研究多半是為了要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這也是大多數從事學術研究的同學們所必須通過的最基本考驗;但也因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階段性要求。總的來說,學習如何做研究及撰寫研究報告是第一學習重點,尤其是碩士班研究生在這方面的訓練是絕對必要的,而博士班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則通常被要求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國際水準才行。

    2 升等

    大學法規定,大學教師的升遷,學術著作有無是最基本的審查指標。有些大學教師雖沒有碩、博士學位,但若其研究成果能達到審查標準,照樣可以升等為副教授或教授。所以,研究之於教師升等,就好像水之於魚,對於學術領域的同仁們而言是絕對重要的。

    3 興趣

    有些人對於從事研究工作可以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多半這種人都沈浸在研究發明的樂趣上,個人對做研究的興趣遠遠大於其他的研究動機。通常這些人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而且能夠不間斷、持之以恆。所以說,任何人如果能夠培養出做研究的興趣,對於研究成果的產生與累積肯定有所助益。

    4 工作

    以高科技公司中研究單位的工作人員而言,促使他們進行研究的動機與工作上的需求有著必然關係。不論他們的研究是在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或是研發關鍵性的零組件等等,他們的研究重點不外乎是將研究成果商品化,為公司帶來商業利益。這種研究成果營利化的目標導向,是營利事業與學術研究機構間最大差異之處。

    二、研究類別

    研究的類別指的是研究問題本身的屬性。有些研究是他人研究成果的獨立驗證,或探討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條件或環境下的適用性;而有些研究則是基礎性的科學研究,探討的是理論的架構;有些則是新技術的研發。綜合各種研究內容,可略將其分類如下:

    1 重做(Redo)

    此種研究類別,主要的研究重點是將別人的研究成果,試試看可否適用於其他的條件或環境。例如在小白老鼠身上通過實驗所研發出來的新藥物,就可以拿來研究是否適用於人類身上,或者進一步研究該藥物是否有其他的副作用等。這類的研究工作泰半著重在實驗的設計與驗證工作上,我們在教學上也常見到教授指導學生從事這類型的研究工作,算是已發展理論或實驗的重複性驗證,有著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的效益。

    2 實現

    一般產業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多半在將研究成果(也許是別人所發展的成果)具體化成為可用的商品,強調的是產品的製造或製程的改良與優化,也就是針對產出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思考解決,此類解決方案通常具有發表論文的價值。另外,使其商品具有可用性,即發展其商業價值之研究,也是深具學術價值的研究之一。例如半導體產業所著重的“製程”即是該產業所研究的重點,因為它所牽涉到的是產能與品質兩大關乎公司競爭力與營利能力的關鍵,向來也是產業願意斥資研究的因素。

    3 解決問題

    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人員,其研究的題目大都是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自已的解決方法,而這些問題也多半是已存在且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倘若問題是由自己所提出,則必須進一步加以審視該問題本身是否具有關鍵性、重要性。此外,研究者本身學術地位之高低與否,也會影響到外界對問題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們通常不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新問題,而只須針對現有問題研提解決辨法,例如:排序問題,到目前雖然已經有許多的方法被提出,但如果研究者可以提出一個在某些條件下,優於現有其他方法的排序演算法,也是一種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

    三、研究要領及方法

    在這一節中,我們將敘述幾個做研究的方法與要領,重要的是,這些要領其實都不是非常困難的,只要謹記,相信在從事研究時會有一些幫助。

    ¨ 腦筋要清楚

    腦筋清楚指的是你要非常清楚你正在研究的問題為何,以及針對這個問題現有的研究成果為何。通常我們可以從別人論文的簡介(introduction)中看出該論文所研究的問題及其背景,也可以從中得知現有的研究狀況,並從該論文所提出的相關參考文獻歸納出已被提出的方法與效果(performance),進而得以思考有無改進的空間,或者發現原作者的看法是否有不足或不當之處。從這些角度加以思考,都有助於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與題目。因此充分瞭解研究問題本身,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要訓練如何很快地認清研究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多找一些標竿期刊刊登的研究論文並加以研讀。通常這些好的期刊對論文品質的要求較高,論文中對於研究問題的描述也較完整且適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會要求學生多研讀高品質論文的原因之一。

    ¨ 方法要簡單

    如之前所提,做研究不外乎是要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方法人人會想,且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一些傑出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其實大部份所提出的方法都是相當的簡單,如演算法中的氣泡排序法(bubble sort),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密碼學中最為有名的公開金鑰密碼系統RSA,也是一種相當簡單的方法,而且有效。這類方法,發表之初,總讓人有搔首難解的譁然,然在你瞭解箇中原委,並體會到其中讓人拍案叫絕的奧妙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聰明過人,震憾於“簡單”之看似容易實則不易。這樣的體會經驗,再加上方法簡單容易牢記在心,像口袋裡的銅板,掌握性高,爾後當你面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它都是促使任何可能性解決方案躍出的源頭。所此我們建議讀者在從事研究的時候應當謹記“簡單就好”(simple is good),而不要自囿於不自覺的複雜化思考,因為方法複雜通常也意味著效能不會太好,研究成果自然也比較不容易撰寫,論及發表也就更形不易。

    ¨ 自然為美

    有許多人常會抱怨說想不出好的方法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們可以藉由身邊的事物來尋找靈感,或許可以幫助你想出相當巧妙的方法來。人們常以「巧奪天工」來讚嘆一件美好的事物,指的就是那美好的事物有如自然形成一般的美妙。又詩人也常說「大塊假我以文章」,指的也就是說大自然常常可以啟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因此做研究也同樣可以效法自然,從自然界中尋找解決方法的靈感實在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如在資料結構中最常被使用的樹狀結構(tree structure)即是一個例子,尤其是二元樹(binary tree)更是簡單而且又有效率。

    ¨ 舉一反三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對其員工的基本要求是 - 思考(think),他們希望每一位員工,不論是主管或職員均能養成思考的習慣,凡事能夠一再的思考,如此一來可以減少錯誤的產生,二來也可以有效提高生產力。做研究也是一樣,尤其是在研讀他人的方法時,我們必須以推敲的心態,讓思考的觸角多方伸展,像是作者採用此法的思考點、背後動機、是不是有更好的作法與聯想等,如此長久下來必定可以養成時時思考的好習慣。之後當你面對不同問題時,便可以直覺性的掌握住問題重點,進而可以很快地朝有效的解決途徑邁進。

    我們必須認知到,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思考下的產物,除非是抄襲他作,否則從事研究免不了一定要動腦筋思考,而當你有了隨時思考的習慣之後,思路會更加順暢,這對於做出好的研究成果是絕對有所助益的。

    ¨ 品質至上

    “Qualit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這句話同樣是出自IBM,意思是說”品質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在激烈的商業競爭活動中,顧客對產品信賴度的建立,取決於產品品質,誰也不會甘心使用劣質產品。做研究也是一樣,你所想出來的方法絕對不要花拳繡腿,倘若長期研究表現不佳,肯定會被定位為無高品質的研究人員。再談到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研究成果發表與廣為接受運用,孤芳自賞並不是做研究該有的心態,因此如何將你的研究成果透過高品質的寫作將之公諸於世是非常重要的,而沒有繕打、文法、數學符號及標點符號錯誤等則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至於文章的內容要如何架構、描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作者另一篇文章“撰寫科技研究論文之要領”【1】,其中詳述了一般人在撰寫研究論文時常犯的錯誤。

    ¨ 選對主題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已本身的研究環境謹慎選擇研究主題,例如經費不是非常充足時,就不要去選擇需要昂貴的研究設備才可進行的研究題目。如執意進行,可預期的,研究將落入無法順利推動的窘境,即便是以克難方式勉力完成,其成果通常也難被接受。至於如何選擇研究主題,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是先往自已有興趣的領域尋找,畢竟做自已有興趣的事會來的比較有衝勁,倘若對研究領域毫無概念的話,則應該請指導教授給予協助,建議研究方向。第二個方法是應該選擇比較容易發表研究成果的主題,也就是選擇期刊雜誌或國際會議比較願意接受的題目。根據調查,大部份的學術論文不被接受刊登的主要原因除了成果不理想外,研究主題不符該期刊性質而被拒絕刊出也是主因之一。因此研究主題與期刊特性越吻合,稿件獲受理的可能性越高,相對的研究成果就會有比較多的機會被接受,進而刊登,如此一來也就較容易達成你做研究的目標。

    ¨ 胡思亂想

    當我們很專注地在思考某一個問題時,常常很容易會陷入某些思緒的框框中而無法自拔,自然也就難以想出好的方法來。其實思考是有法可循的,例如逆向思考法就是一個簡單而且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陷入思緒泥沼中時特別有效。動腦思考其實是活化思想的開端,並不必太過執著於某些方法或原則,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發生。要相信在看似無序的胡思亂想後,所獲得靈感往往是更為巧妙。

    ¨ 移花接木

    當接觸過很多研究題目後,你不難發現其中所探討的問題有許多在本質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倘若你對某個問題,已經知道或已經發展出有效解決方法時,就可以將它移轉或運用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上,這種做法是獲得成果的最快途徑,就像移花接木般,可以很快地創造出不一樣的果實。然成功的移花接木,有賴於豐富經驗的累積與吞吐,才可以左右逢源、運用自如。

    ¨ 要快、要好

    一個有趣或有名的問題,其尋求解答之路,通常會吸引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與加入,而解答之方,也往往互有雷同。所以研究成果能否率先發表,不失先機,是研究人員卯足全力的目標。因此除非你研究的問題是自己所創見的,我們建議研究的步伐要儘量快,否則剛好你所想出的方法別人也同樣想到,而你的研究作業比人家慢的話,那麼你的研究成果將有相當大的可能性無法發表出去,因而白白浪費了你辛勤的努力。

    總之,為免有上開扼腕之歎,我們一定要有最壞的打算,有最賣力的作為,砥礪自己更積極地完成研究。

    ¨ 隨手札記

    我們鼓勵要隨時多多思考,只要一有空即可針對你正著手解決的問題加以思考。多重開闊的思路活動,往往是寶貴靈感的蘊釀,也往往有著電光火石般瞬間的驚奇,而這珍貴的奇想,也常常是解決問題的妙方,如沒能記下,通常不用多久也就給忘了,之後懊惱於這不復記憶的損失。雖然不見得每次都能想出好方法來,但我們寧可多記,也不要錯失任何一個良機。因此有必要養成隨手作筆記的習慣,這是從事研究工作者應該保有的一個好習慣。

    ¨ 紅花綠葉

    倘若你所發展的方法並非完全是原創性,也就是說先前已經有人提出類似的方法時,在撰寫研究報告時一定要將別人的方法詳細的回顧,並分析與你所提出的方法有那些差異性、優缺點為何,同時設法將你的方法的優點凸顯出來,而不是僅作描述。僅作描述,就算你的方法有多麼的好,恐怕也難以被人們接受,這也就是所謂紅花還須綠葉陪襯的道理。

    ¨ 密集安打

    做研究要像磨刀一樣,越磨越利。如果做研究沒能持續不斷的話,每一次的研究都會令你倍感吃力;反之,則會讓你越來越有如魚得水般的順手。因此我們非常期許研究者了解「研究的棒球哲學」,從事研究應像打棒球一樣,密集的安打才能夠有效的得到最多的分數,光要靠全壘打來贏得勝利是比較難以期待的。

    ¨ 鍥而不捨

    當你辛辛苦苦的完成了一篇研究論文,並且把它投到期刊雜誌社後,通常會心懷期待,希望他們可以接受你的論文,然而有時是事與願違,而許多人在受到被退稿的挫折後,則常有放棄該篇論文的直覺性衝動。其實我們不應該有此消極的想法,而是應該積極的根據審查者給你的意見仔細地修改後,再重新投到其他適合這篇論文的期刊或會議上,千萬不要白白地浪費了你辛勤努力的成果。

    ¨ 投稿要準

    如上所述,論文之所以不被接受多半是因為不符合期刊所要求的主題,因此針對你所研究的主題慎選投稿對象是很重要的事。然而如果你所發表的成果貢獻度不是非常高的話,就不須要把它投到一流的期刊雜誌,因為這些期刊的審查作業是相當相當仔細的,會耗費很多時間。至於投稿期刊之判斷與決定,則要靠經驗幫助才行。

    ¨ 專注研究領域

    在你慎選一個研究領域之後,必須持之以恆的在此一領域從事研究,避免俗話說的「沾醬油(台語)」,畢竟要深入一個研究領域絕非一蹴可及,蜻蜓點水是很難獲傑出成果。當然我們也發現有許多跨領域的傑出案例,但究其脈絡,我們可以明白這些卓越人士最初還是以深入單一領域為基礎,多在該領域據有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學術地位受人推崇後,他在跨學術領域上的企圖也才為人所肯定。因此,長期專注某一研究領域,一則因已汲取了許多寶貴經驗,可更容易擴展研究的方向與主題,二來也不會讓人詬病為「炒冷飯」,老是做相類似的研究。所以專注研究領域,實是擴展研究領域與方向的基石。

    ¨ 信心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信心大概就可以成功一半了。做研究時,常常須要想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稍遇阻礙或略受挫折,就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常常在思考未果之後索性就乾脆放棄了,前功盡棄實在相當可惜;反觀對自己有信心的人,在同樣的情形下,則會一而再的思考,決不輕言放棄,因此終能得到好的結果,這就是信心生力量的最佳寫照。

    ¨ 誠實

    學術研究最忌諱的事就是抄襲,學術信用表現在寧可沒有論文發表,也不要將他人成果據為己有的堅持上。倘若真有抄襲之行徑,就像為自己埋下一顆無預警的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會令你信用破產,有無法立足於學術界之虞。另外,要注意的是“抄襲”的定義,小至抄襲別人文章中的一段話也是被禁止的,如有引用他人的句子,一定要註明出處,這都是著作權的基本觀念。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是自己論文中的句子,也不可以直接用在自己別的文章中,這是另一種抄襲的行為。因此我們常要求學生連自己以前的論文內容也絕不可以照抄。

    最後,我們要向讀者們介紹有助於做研究的工具。首先是“數學”,這也許是大部份人所害怕的一門學問。然而是不是數學不靈光的人就無法從事研究,也不盡然,把需要數學證明的部份請專家幫忙,是一種因應之道,還是可以做出好的研究,但畢竟須要假他人之手。如果真的對數學毫無概念的話,如前所述,可以選擇本質上較不需繁瑣數學推理或較具實驗性質的研究題目。但總之,數學能力的培養,因其邏輯性思維訓練,絕對可以讓你做起研究來比較得心應手。

    再者,如前所言,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成果發表。完成研究成果的發表,才算研究歷程的完整終結。在國際化的浪潮下,以英文撰寫研究論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英文能力的培養,對於論文的發表有其絕對的助益。或許有人會因年紀太大,已過了適合學習外語的時期,而裹足不前。其實只要有恆心的練習,如每天聽廣播教學或常收聽外語廣播節目,對於聽力的增進是可以預期的。至於寫作方面,勤於練習應是不二法門,尤其是科技類研究報告,目的在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清楚明白為要,所以在英文詞彙及寫作技巧的要求上,不若英文文學論述的標準來得嚴苛,越白話反而越好。

    綜合以上各個對於如何做好研究的要領及方法,期能對於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的讀者們有所幫助。最後誠如俗話所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光知道這些要領只會流於形式,也就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真誠,張鎮驛(2000):撰寫科技研究論文之要領,http://www.cs.ccu.edu.tw/~ccc/article/article.htm。

    2008/06/16

    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

    一,前言:
    又到了碩士班、博士班入學,尋找指導教授的時間,我很喜歡和同學分享經驗,但似乎最有效率的作法,是把他寫下來,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這篇文章是希望整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的一些體驗,絕不是什麼定律,也絕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是分享一些經驗,給同學一些參考或是借鏡。

    二,瞭解自己的需要和目的:
    說到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應該打從有了繼續深造的念頭說起,為何要花兩年時間唸個碩士,花個3-5年唸個博士呢?是因為大家都唸,不唸很奇怪?還是想要有多點收入,以後升遷容易?還是真的想從研究生的訓練裡來提昇自己的能力。我覺得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唸個學位帶給自己的又是什麼?如果期待碩士帶給你的是加薪,升遷,我想念碩士應該不是一個最有效率的投資。對我來說,研究生是一個訓練,訓練自己更有效率地使用知識與資料,更有效率,更有系統,更科學的發現與解決問題。這個訓練的結果或許會反應到未來工作的選擇,工作內容上,但我相信這只是這個訓練的結果而不應該是碩士班訓練的目的。這個訓練是辛苦的,絕不是把24個學分的課修完,論文一交就結束了。如果你踏入研究所抱持跟我一樣的態度,是來訓練自己使用知識,瞭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做為研究生的第一步,應該是讓自己隨時隨刻知道自己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該努力什麼,時時地警惕有無做到這樣的訓練。

    三,找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
    決定了繼續深造這條路,接下來就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現在爭取學校入學資格的方式與途徑很多,很多人都可以擁有數個選擇的機會。我想許多人面對的問題就是學校和指導教授的選擇,有人考慮延續大學的專題,繼續留在系上,有些人則選擇出去闖一闖,開拓自己的視野。我的看法是,環境影響一個人,如果說大學的環境會影響大學生的風格與氣質,那實驗室將影響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與態度。研究生與指導教授,實驗室伙伴的關係遠遠超過學校對研究生的影響,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我說,碩士班或博士班的訓練應該以指導教授和實驗室為選擇的主要考慮,所以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和實驗室是很重要的。在這裡我說”適合或不適合”,應該是從自己學習的個性,指導教授訓練的方式與專業能力,實驗室專長與研究重點,實驗室其他成員的程度與軟硬體設施幾個方面來考慮,在說明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之前,請容許我就個人的經驗來談談到底什麼才是選擇環境的主要考慮。我覺得指導教授是重要的,因為他影響實驗室的風格和你之後兩年的訓練,實驗室同儕是重要的,因為人多半近朱者赤,環境帶給人的影響通常遠比自己帶給自己的影響來的大很多。指導教授的重要,並不全然取決與指導教授的專業能力,而是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關係上,適合自己的老師遠比能力強的老師來的有影響,所以並不見得到其他的學校,找其他的老師會比留在系上跟自己熟悉的老師來的有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任何環境之前,必須思考這個環境帶給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什麼是這個環境所缺乏而你又希望在碩士班的訓練中得到的。舉個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當年選擇繼續留在系上讀碩士班,博士班,是因為我對系上的環境和老師十分熟悉,幾乎不用花任何時間在適應環境上,可以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做研究或訓練自己的其他能力,但我知道我缺乏國際觀的訓練,所以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英文能力,爭取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我知道我缺乏大環境的衝擊與刺激,所以我利用研究之餘的時間到中研院,工研院工作,學習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態度與專業技術。尋找一個好的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在已經選定的環境中,因應客觀環境訂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方式更是重要。所以我必須要說,找一位和自己學習方式,態度能配合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獨立慣了,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妨找一個可以讓你大顯身手的老師,如果你需要嚴格的訓練,那不妨找一個要求嚴格,已有一條明確道路的老師。所以很清楚的要找一個跟你能配合的老師,我想很多人都會建議,不妨在選擇老師之前,和老師談談,和實驗室的同學,學長談談,我想更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自己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式,才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

    四,改變吸收知識的方法:
    決定了繼續深造也找好了學校老師,接下來就是進行一連串的訓練,研究生的訓練因指導教授而異,因人而異,也因研究領域而有不同,在這裡只是試著列舉些個人經驗和大家分享。在大學時代,我幾乎是跟著老師跟著課本,一步一腳印地學習所謂的基本知識,到了碩士班,我吸收知識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幾乎沒有看完任何一本書或是論文(其實在大學時代我也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吸收知識的方式幾乎都是問題導向,遇到一個問題,思考一個問題,尋找跟這個問題有關的資料,閱讀和這個問題有關的章節,舉個例子來說,我不瞭解PC的開機程序,我想知道從我打開電腦電源直到Windows 2000提示我輸入帳號密碼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找了有關於PC,Windows的所有資料開始閱讀,做些實驗,我慢慢瞭解開機之後大概會先做執行 BIOS,POST檢查等等,完成之後會檢查硬碟分割表,在執行Windows開機,我發現我對BIOS那段還不是很確定,於是我繼續尋找PC BIOS的程序與資料,繼續展開問題,繼續研究。所以我不斷的展開問題與學習,我看了很多書的很少部分,可是讓我對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有完整的認識與瞭解。這樣以問題為導向的吸收知識的方法是我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常常使用的,比較有效率,但是必須建立在對專業知識有基本的認識之上。

    五,蒐集與整理資料
    研究生蒐集與整理資料是基本能力,現在蒐集與整理資料比起我那個年代(雖然沒有差幾年)是方便多了,我以前幾乎一個星期要跑圖書館數十次,西文期刊室,微片光碟閱覽室是我流連的地方,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上Google,IEEE Explorer隨便一個Key Word都可以找到一堆的論文,報告,資料的蒐集方便,來源非常多,相對起來資料的整理便顯的更加的重要,看完資料不加以吸收整理,時間一久,其實跟沒看沒什麼兩樣,花十分鐘的時間看資料,也花十分鐘的時間整理資料是有必要的。把資料讀完,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自己所得到,是一件一定要做的工作,以前我學長教我每讀完一篇資料,在筆記本上紀錄這篇資料的重點,和對於這篇資料的一些有系統或是隨意的想法,定期的閱讀這些想法和資料將有助於研究,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幫我整理出了許多研究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更進一步,我現在我在電腦上做資料的整理,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資訊庫系統,一個研究課題,一個技術,可以透過一個自己熟悉而且有效率,有系統的方式找到,一些隨意的想法,和一些片段的研究過程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保存與重新咀嚼。此外國內外相同領域的實驗室,會議,論壇,研究人員的整理也是必要的,透過與國內外專家的討論,使遠比埋頭苦讀來的有效率的。在這裡有個重點希望和大家分享,身處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資料的整理遠比資料的取得來的重要,不經整理的資料,永遠都只是資料,不是知識,透過同儕或是相同領域專家的激盪與討論,遠優於埋首苦讀。

    六,學習思考:
    剛剛提到閱讀資料和整理資料,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閱讀資料和整理資料都需要思考,思考是需要學習的。我常常覺得國內教育最值得爭議的地方在於對思考的訓練不夠(最少在我那個年代是這樣),我在國中的時候幾乎可以看到題目的前幾個字就可以作答,很多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問題,就已經有了答案。我常常以為知識的可貴在於知道問題,而不是知道答案。以答案為導向的訓練會讓人喪失發掘問題與思考的能力。希望大家沒有這樣的困擾,如果有,則需要開始學習思考。我前一陣子幫華碩R&D的工程師上課,課後他們希望我可以與他們分享一些學習上的經驗,我以一句話和他們共勉~”資料和知識最大的差別在於,資料是別人整理的,知識是自己整理的。打開書本閱讀和閡上書本思考是一樣的重要。”看完資料,閡上資料,先別管別人的方法是什麼,先問自己讀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如果是你,如果解決,想不出方法了,再看看別人怎麼做。所以我看論文是三段式的,先試著瞭解問題,放下論文,思考問題,如果問題有意義,我需要,我開始思考如果是我,我怎麼做,經驗告訴我常常”我的解決方法”,和”別人的方法”相似,但是那是我的解法,是經由我大腦思考出來的解法,如果想不出方法,在去看論文的後半部,思考他的方式和技術,第三個階段則是瞭解完問題和答案後再回去思考問題本身,常常你會發現其實還有問題。我不是什麼聰明的人,如果我是這樣,我相信工科系的其他學生也會如此。我記得學弟曾經問我,在碩士博士期間,需要看多少論文,我看了多少論文,答案是我真正看完的論文少的可憐,絕大部分的論文只看 Introduction就停下來。但是重點是我花了遠超過讀論文的時間在思考論文想要討論的問題。

    七,發掘問題: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個東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問他的小孩,今天在學校回答了幾個問題,一個西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迫不及待的問他,今天在學校問了幾個問題。我們受的訓練的確是這樣的,是一個回答問題的訓練,當然這無所謂對錯,只是訓練的方式不同,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都需要思考,但是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和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學習發掘問題是重要的一環。如果你問我,我如何找問題,如何知道什麼才是有意義值得研究的問題?我的答案是這也需要訓練,我常常從別人的研究裡找問題,這也是許多過來人給的意見,但我也從自己的研究和自己的工作經驗裡找問題,我常常覺得問題通常是遇到了才知道,所以有些人建議讀碩士前應該有工作的經驗,因為從工作之中,你才會遇到問題,才會逼迫著你去找尋答案,在學校,你通常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得到了答案,所以對於發掘問題的訓練,我覺得一方面從別人的研究與經驗獲得,也可以透過動手的經驗(比方說碩士課程中對於Project的研究)找到靈感。 Well define你的問題和問題的發掘一樣的重要,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瞭解前因後果才有意義,無病呻吟的題目雖然可以完成論文,但不會有意義。在國外技術人員在解決問題之前,一定作兩件事情,一是Problem Statement,清楚定義你的問題,二是Requirement Statement,說明你要Target的目標。任何問題都需要明確的描述,才能確定問題的Target和目的(Objective),不然往往你會花了很多時間作一個問題卻被一個很簡單的假設所擊倒。

    八,建立模型,尋求解決方法並科學化地驗證:
    清楚地瞭解問題,接下來就是替你的問題建立模型(Model)並找到解決方法,能否有效率,科學地找到一個方法或是給予問題適當的模型,或是開創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常常需要仰賴基本知識的根基,把一個問題用科學化或數學化的方式描述和定義有助於思考問題,但建立模型需要基本知識的根基和訓練,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或方式可以遵循,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科學化系統化的建立問題模型,並找到答案也是重要的訓練。有了模型,有了方法,接下來需要驗證,系統化的驗證在科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一個方法比另一方法好,則必須需先訂出比較的方法,最好有科學的量測方式和參數(Index),有一般解或是 Close Form當然最好,或者是實驗或是模擬證明都是一個完整研究所不能或缺的。研究的過程一個Iteration,所以在任何一個點,都需要重回前一步驟或是最先的步驟來重新思考,檢查,或者是從新來過,透過研究過程數個步驟的反覆進行,才能使研究趨於完備。

    研究生的訓練當然不僅與如此,拉拉雜雜說的一大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剩下的部分需要大家自己去思考,去發掘,我就在此打住,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零碎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一,人是習慣動物,要試著養成好習慣:讀書,作筆記,思考,生活作息等等,我記得曾經過了一年十分有規律的生活,早上6:00起床,跑步到8:00, 9:00上班,5:00下班,7:00坐上書桌聽一個小時英文,8:00-12:00寫論文,在那一年裡面,我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博士班絕大部分的工作,我並不特別,而是持續而規律的習慣是很驚人的,別忘了如果我第一天給你一塊錢,之後每天給你前一天1倍的錢,如果你在連續第29天都拿而在第30天放棄,那你第30天損失的將超過你前29天的總和,學習也是這樣子的。

    第二,時時警惕自己:辛苦工作不見得會成功,但是成功的背後一定是一段辛苦的過程,如果你覺得生活過得很愜意,你也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鬆懈,當然並不是研究生都必須過得很辛苦,而是陶醉在研究的同時,通常在別人看事件很辛苦的事。訓練的過程中,別給自己太多的藉口,也別輕易放棄。

    第三,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在逆境中成長:人要從成功的例子裡學到什麼我覺得很難,通常都是從失敗的例子裡學到東西(因為那會痛,會有深刻的印象),研究的過程中就好像人生,不可能一直順遂,你必須對時常發生的艱苦狀況有心理準備,並學著從逆境中爬起,我常常跟學弟妹說,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很難過,很痛苦,很沮喪那是必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人例外。放棄問題,你會不再痛苦,但你也享受不了挑戰問題之後的喜樂。我記得我碩一的時候到工研院報告我的一項研究成果,幾乎被評審委員批評的體無完膚,在之後的三天裡我幾乎食不下厭,一言不語,三天之後,我想出了解決方案,我不應該放棄,我應該正視我研究上的缺失,改進問題,直到現在為止我再也沒有遇到這樣的困境,我在博二暑假的時候,獨自到美國Bell Lab.工作,我在美國沒有親友,也是第一次到國外工作居住,剛去的前幾週,我必須自己處理工作,生活(或者我應該用”生存”更貼切些)的所有問題,工作的壓力和自我的要求讓我常常躲在房間,面對窗外,一面想家,一面痛恨自己沒事幹嘛來這裡受苦受難,但幾週之後,我開始感謝我當時的”錯誤決定”,在美國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煎熬,但是也學到很多。人深處逆境,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應該高興才對,因為你在之後的某一時刻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四,勇於接受挑戰:我說YES的次數,遠超過NO的次數,雖然有時候不知道如何說NO會把自己弄得很辛苦。但是勇敢接受挑戰是很重要的,有了較多的經驗與歷練,就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在許多時候,不需要計較事情做多做少,也無須計較是誰的工作或是誰的成就,經驗與歷練是沒有人可以從你身上拿走的。勇於把自己丟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一個嚴格的環境和監督之下,把自己的研究丟出來讓大家批評,勇於接受挑戰,我常常覺得如果我25歲跌倒,可能爬的起來,但是我 52歲跌到,可能就很辛苦了。勇於接受挑戰,勇於嘗試自己沒有的經驗和歷練,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這是我在研究生和在工作上抱持的態度,也希望和大家共勉。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