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6

「敗」海戰術,清涼退火身體好

「敗」海戰術,清涼退火身體好
by Mr. 6 on August 10th, 2007


很多人跟我說,你人生過到現在還真順遂,所以你很多理論,很多故事,很多樂觀的態度,或許就像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太適合我們大家?我就說,唉你有所不知,我出版八本書背後還寫過十幾份失敗的提案,有時拜訪出版社還被轟出門?當初想進入創投,履歷表也是投了幾十家,從美國投到台灣也沒半間理我?就連史丹佛研究所要考GRE,也是花錢考了六次電腦測驗才考到那個成績的?但對方的表情反應總在告訴我,「你別謙虛了。」「你別再講了。」

他們的意思是,「這些,哪叫『失敗』?」

既然這樣,讓我今天來打破台灣所謂高階成功人士的造神爛傳統,好好的告訴你,我如何的失敗。不,不只失敗,我是敗得一蹋胡塗,敗掉一片樹林,敗如山倒,敗得連尊嚴都所剩無幾!我失敗的記錄可能可以填滿好幾本簿子,可是沒有一個是大失敗,所以我不但還站在這裡,而且愈發出美麗的光采!

大家通常想到「失敗」,肯定聯想到投資三千萬血本無歸傾家蕩產、吸毒被抓起來勒戒,還是從放牛班蛻變成天鵝之類的,其實,失敗也不必失敗成那樣。我發現人們對於失敗有很錯誤的定義,以致大家平常都會拚命避免「小失敗」,卻對「大失敗」不加設防,以致於好像總要來一次大失敗,彷彿一定得用盡積蓄負債千萬元然後掙扎的爬起來,才叫做真正有味道的失敗;彷彿一定要斷腿瞎眼再重新開始人生的,才有資格談一場動容的失敗故事,大家老是愛把失敗當作激勵情緒的「興奮劑」,我卻把它當作每日必行的「人生戰術」,我一生中沒遇過那樣的大失敗,也永遠不會遇到那樣的大失敗,基本上,我只走安全的路,不會選那條容易造成毀滅性大失敗的路子,但,我卻不介意自己的每一天,充滿著「中小型」的失敗。我稱這招叫「敗海戰術」。

將它稱為「戰術」,會不會太誇張了些?但這招的確就是一種讓人生更成功的戰術,成功只要一次,失敗為成功之母,只要不要碰上大失敗,讓你再也站不起來,不然中小型的失敗其實可以來個無限次,「小小型」的失敗更是清涼退火、每天一補身體好!不過也別小看中小型的失敗,每天來幾個小的,每個月來幾個中的,加起來也是會讓你敗得灰頭土臉、信心盡失,但只要在心理上撐得過去,不斷的讓自己去嘗試這些挑戰,什麼事都不怕,什麼人都不管,拿自己肉身去撞那讓無數次的小失敗,每次撞擊卻都會噴出書上不會寫的華麗碎鑽,由你一人全數接收。

在演講場合,有人說哇你真了不起,口齒頗伶俐,講到網站版權問題可以扯到美蘇核子冷戰,講到網站獲利模式可以扯到YouTube、電視台與麵包店,再多尖酸刻薄的問題也無法讓我怯場或打結?但他們可不知道,我在高中時期卻飽受「口吃」的問題所苦,不要說上台演講了,平常連一句話都無法清楚表達。

小時候在學校是風雲人物,屢獲全校第一名;全校第一名就算不說話、躲在一副大眼鏡後面,大家也會爭相恐後跑來做朋友。但出國後一切都變了,在外國高中,最紅的好學生必須是全能的肌肉男,最好長得帥、打扮酷,會運動、會說話,然後還要功課好。當時牆上不再貼有所謂的「全校成績排行榜」,同學的態度就說明了你排第幾名。當時又正值青少年時期,特別關心這類事情,我馬上感覺到自己是最沒價值的,於是急於「改造」自己,改造自己就從口才開始。沒料到的是,口才沒改好,反而讓我陷入嚴重的口吃循環。各位可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是當你想好好的說一句話,覺得這一句話很重要,想好好的將它說出來,結果不但沒得好好的一字一字說出口,反而「結……結……巴……巴」,原本想討好對方,反而造成對方拋你而去,不然也用很奇怪的表情瞪著我。我不甘心,我不認輸,打算硬就把話給擠出來,結果更是更結結巴巴結結巴巴結結又巴巴,以致於氣氛非常尷尬!相信嗎?嚴重的時候,連一句「哈囉」都說成「哈哈哈哈……囉」。

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敗海戰術」,但我知道,我絕不是那種會從此閉嘴的人。所以,就算結巴,還是找機會「講」,就算弄得很尷尬,弄到大家都不願跟我站在一起,我仍然四處去講,去聊,去結巴,去丟臉,去失敗。回到家我還不放棄,翻開電話簿四處打電話練習;每天從學校開車回家的冗長45分鐘若有機會載同學,也拚命跟他聊天,聊到人家說「我想小瞇一下,可不可以請你先不要講話了?」

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無數次的丟臉;有人說,口吃會跟著一輩子,但我似乎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我重建了信心,更經由許多演講與上電視機會變得愈來愈精練。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意外的使用了三年的「敗海戰術」,到最後的好處,不只是把口吃治癒了,也為我帶來一身其他沒有的「經驗」。什麼經驗?現在演講,無論什麼場合,我不怕台下怪異的眼神,因為我在當年口吃的時候早已看過了各式各樣怪異的眼神;我不怕你刁鑽的問題,因為我在口吃的時候已經看過更多對我不禮貌的動作與問題。很多事,我都在「敗海戰術」期間,看盡了,也學盡了。

有人又說,哇你出國十五年,現在居然還會寫中文文章,文筆還挺通暢,哪知道,當年念研究所我創立校刊,自寫一堆文章,有些同學覺得我還沒到那程度,記得還曾將腳踝念成腳「羅」,成了大笑話;而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文筆確實還是很鈍。但透過不斷的嘗試與不斷的失敗,再笨的人也會摸出一套自己的風格,整合優點,遮掩缺點。就連這個部落格,大家覺得哇你成功的徒手創造出全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最多的部落格,但當初我在無名小站開過部落格,沒有半個人來看,後來和Mr.6同期共開了三個部落格,有兩個沒成功,只剩這一個。中間時候我一度想再創「六老師英語」也沒人響應,事實上我辦過兩次媒合小聚及一次部落客專業聚會,也都沒達到預計的指標……。

誰會喜歡失敗?但,我並不會因此躲避失敗。失敗是在豐富我的每一天,因此豐富了我的日記。人生如一齣戲,而日記是在為這齣戲補寫所有劇情,如果少了那些鄙夷的眼神、那些不禮貌的態度,少了那些跌倒流血、疼痛流淚再度站起來的過程,那,這些「劇情」,未免也芭樂通俗,未免也太平鋪直敘了!所以,我謝謝日記給我失敗的勇氣,每天回家,把今天敗海戰術所得到的所有失敗都一一寫上去,馬上信心百倍,再次看到明天的太陽。

有趣的是,我在台灣所接觸到的其他人,似乎卻對「失敗」這件事,有一種微妙的感受。記得剛寫第一本書《史丹佛酷博士》拿給台灣親友讀,有人直接告訴我,別拿這種書給他看,「因為,那些博士離我們太遠了。」我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那十八個酷博士呢,父母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外交官,不然至少也是有錢人,他們從小就從建中北一女一路到台大,史丹佛對我們來說如登天難,對他們來說卻易如反掌。當時我真的很震憾,心想,在台灣難道有另一批人用另一種生活方式在生活著?

等到真正回到台灣工作,除了習慣滿口袋都是統一發票、走廊隨時飄來煙味外,我終於慢慢的感受到,那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我發現,愈是在好職業、好公司,裡面愈多名校生和有錢公子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學會「裝作很厲害」,首先,絕對禁止自己隨便問問題,一問問題好像就洩露了自己很爛,假如對方問到自己不知道的,就默然不語,不要大聲說「我不懂耶,請你告訴我!」然後盡量的皺眉頭,盡量在其他人不在的時候對他們的話表示不屑,然後把別人說的東西全都翻過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從自己嘴裡斬釘截鐵的說出來。這樣裝腔作勢的日子,讓我有點受不了,終於抓狂,不再喜歡這個地方,於是我離開了金融界。

終於我理解了那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個社會,或許已經被升學制度以及當年那個「排行榜」給永久的改變了。就算大家已經離開學校,社會將所有的畢業生像蛋一樣打散在各個行業、組織、公司中,但升學制度所造成的餘毒卻繼續跟著大家。有些當年在學校表現不佳的人,經過一段辛苦的起步,媳婦終於熬成婆,反而非常在意「排行榜」;而在學校曾表現得很好卻無法在社會上達到同樣成就者,從此則轉變為極端保守派,同樣是在自己的小圈圈搞「排行榜」這回事。因為於公於私、於上層於下層都有一大堆無形的「排行榜」,大家比老公、比包包、比財富、比小孩,於是大家都偷偷要求自己,一出手就要完美,一出手就要漂漂亮亮,最好,別有任何破綻!

整個社會很同情深山中的阿嬤、療養院的殘童,傾所有資源往那邊去,自己卻要逼自己活在一種「完全不失敗」的人生裡。於是,失敗從此變成了勵志標語,變成遙不可及的東西,以致於那些非自願性的淒苦者特別受人同情,而那些自願性的失敗者則是「活該」、「自己小孩千萬別走那條路」,造成了一種很特殊的反失敗、反不懂、反創業、反風險的社會大氛圍。假如這世界真有所謂的「失敗的使用說明書」,一定會斥責我們,你們怎麼把「失敗」這種好東西,拿來這樣用呢?

失敗不丟臉,丟臉的是未曾失敗過。失敗通常難以下嚥,但習慣了「敗海戰術」後卻如倒吃甘蔗愈吃愈甜,現在只差如何打開心中那個開關,今天就開始打仗,今天就開始失敗。

沒有留言: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