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0

[轉錄] 教師應徵的篩選標準

作者: tainanuser (南南南) 看板: PhD

博士班的求學時間,如果有心應徵教職工作,大概可以努力的有千里馬、交換學生、國際合作...等等。但是就跟作學術一樣,如果你的假設,到後面不一定能成立時,或許原先的假設就必須要加以修正。

這邊我就是想要討論,或許SCI不代表一定能獲得工作,但是一定可以使你的機會增加非常多,因為比較現實的就是國科會計畫,以及這幾年不斷推陳出新的「系所」評鑑。國科會專題計畫是由行政院國科會主導,有很多學門在裡面,問題是經費要如何來分攤?用人數嗎?還是用專利?還是用paper?如果這幾年有投國科會計畫,你就會發現,他不斷的要看你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看你SCI產出的量,看你的IF值。如果你無法達到前40%(申請人之中),可能就會被刷掉。

一旦沒有國科會計畫,你的研究生生涯勢必遭受重創,因為沒有經費之下,要如何再增加研究的產能?只怕是在惡性循環之下,會導致之後大概與國科會計畫絕緣。但是比較嚴重的,其實是關係系所或學校的生存,就是教育部這些年在推的「評鑑」,弄不好的單位,連續兩次評鑑不及格,系所就會關掉,老師直接面臨失業。而其中評分的一部份,就是教師研究的部分,不外乎是看國科會計畫通過數、paper數量等等,或許有些人認為,paper 品質也分好壞,差異非常大,但是對於有些學校,教師大多安逸已久,萬年副教授、助理教授一堆,國科會提過幾次,沒通過後,也懶得再提。一旦面臨評鑑,就會開始慌亂,尤其是私立學校,教師員額沒有設限,變成只好看能不能新聘paper數超多的教師,來拉高整體的平均數。至於品質問題,我想是不存在的,當你非常飢餓時,你是很難還要求,要吃鮑魚、魚翅之類的,就算是一碗陽春麵,你也甘之如飴。

如果大環境是這樣,之前談的千里馬、交換學生、國際合作...等,是否真的能列入加分範圍?我想這些在評鑑資料中,大概都無法列入教師研究能量,必須要歸功於你就讀博士班的學校之學生評分部分,因為這個是你博士班的學校,給你出國的機會,故加分是難以加在你要求職的學校上。至於你能不能帶來一些國際合作?我想口說是很難說服審查委員畢竟你要的跟他們的需求,有相當一段的落差。故我想本土博士班,在資源不如外國學校之下,當然很難去挑戰所謂「有難度」的研究,每年國科會就給個兩三百萬,七八個博士班均分之下,你要挑戰有難度的研究,那就是跟自己畢業過不去。故我建議,在學校需要 SCI paper情況之下,先衝出你的研究「篇數」,找到就職工作,等穩定下來後,有機會再來談所謂「質」的問題,不過現今應該都是很困難,因為你的經費大概也是頂多幾十萬,要談研究品質,沒有充裕的經費,一切都是空談。

一篇有品質的paper,可能比品質低的要花上數倍的時間。舉例來說,有些研討會期刊,點數都不高,因為主辦者都是靠研討會賺一筆,之後轉投期刊再賺一筆。但是如果你有心,一年搞不好就會有很多篇,身為過來人,我必須建議你,有品質的期刊,需要花費數倍的心力,但是找教職時,私立學校可能還是以「篇數」為主,你需要仔細斟酌,那一種對你最為有利!

當然國立學校在教師研究能量上,我想或許強勢很多,並沒有所謂評鑑壓力下,當然可以不太需要去看所謂papers或國科會計畫等等,因為多一個也提升不了多少,變成畢業國外知名學校、國際合作經驗、國外公司工作經驗..等等很重要,但是這邊,我想對於本土博士來說,或許上述的經驗都比較困難,因為就算有這些經驗,都是你的教授(大獅子)安排的,你進來不見得能帶進來。在現今教職工作難找之下,我建議有心要從事教職工作者,先釐清何謂對你有利的點!

以上為個人淺見,提供您作參考!

沒有留言: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