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5

改變,你的人生可以不只這樣


商業周刊 NO.1160.1161
製作人:王宛茹 撰文者:單小懿、蘇鵬元 研究員:蘇鵬元 

2008年金融海嘯摧毀世界秩序,’09年在震盪中摸索,今年是學改變、再出發的一年。凡事求勝的老曹,學會定心、快樂;33歲女碩士放棄澳洲高薪,到柬埔寨當志工……。94.3%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你,也可以做得到!

2010年,有33.9%的人,最想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

新年新氣象,二○一○年,你最想改變什麼?

農曆年前夕,《商業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出爐:九四‧三%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改變大調查出爐,台灣社會兩項發現

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不抱怨、正面思考」最多,占三六‧一%,其次是「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由此份問卷,我們發現二層意義:

發現一: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

心理學家王浩威分析,多數人想改變的,都是個人思考、健身習慣等自身周邊最常被發現的項目,相較之下,「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十八歲時的夢想」、「做一件到七十歲想到都會笑的事」和「增加美好的性經驗」等夢想類改變,排名相對落後。

「多數人傾向保守型的改變,而非攻擊型的改變,顯示出集體心態比從前更保守。」王浩威分析。

不過,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傳人果東方丈說,保守另個意義是先求穩,見機行事,而不是貿然行事,因緣成熟時則發大願心做利益大眾的事。「真正的改變,是從修養自己開始,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他人。」

發現二: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改變,可分為提高外在競爭力的「攻擊型改變」,和培養內在條件的「防禦型改變」,而「轉攻為守,則被視為中年危機的分界,」王浩威分析。

我們再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三十一歲以上的族群傾向選擇「防禦型改變」,其中,「不抱怨」、「固定運動」和「有耐心」是他們最希望改變的三個選項。王浩威由此推估,此刻的台灣社會,「三十歲就出現轉折,回歸自我。」

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經過三種演變。第一種稱為「李登輝人生」,也就是像李登輝一樣,每完成階段式目標,馬上朝著下階段目標邁進,所以假設三十歲的目標是成家,四十歲就要追求社會地位,五十歲、六十歲繼續下去。「人生就是一個從左下往右上成長的直線,不停的求進步,」「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典型生涯規畫。」

第二種稱為「失樂園人生」。《失樂園》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雜誌社總編輯,享有社會地位,卻在五十歲左右遭逢事業瓶頸,產生中年危機,最後導致外遇。

一九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上班族普遍在五十歲左右面臨職場高原期,不上不下;原本直線向上成長的人生曲線,到了五十歲開始維持平盤、甚至反轉走下坡,就是此典型。

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Kenneth W. Christian)稱之為「低成就趨勢」(Underachievement)。

克利絲汀在其著作——《這輩子,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中提及,一九七○年代所定義的「低成就」,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到二十一世紀,「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包含幾個特徵: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和執行力、做事拖拉、凡事力求簡化、害怕失敗等。

也就是說,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但大環境艱難,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原因何在?「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改變。」

放下過去,雖是一念之間,卻也需要鍛鍊與時間。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改變過程包含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

前兩個時期,個人仍停留在自我探索方向的階段、無法捨下舊有環境;中間兩個時期,在確認方向後開始行動,並得到改變後的初步結果;最後一個時期是要把改變內化,徹底放下。

遵循六心法,啟動改變連鎖反應

心法對了,才能改變。以下是綜合各方權威理論「三要三不」的改變六心法:

一、不要等時機。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立即改變?這是因為我們以為,改變有特殊時機,在時機還沒到之前所做的都是多餘,但這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曾經說過,人們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但他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種抗拒心態是最大障礙。所以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等,如果一定要等到心情好的時候才來改變,一旦心情不好,生活又恢復和過去一樣。

或許你為了「不抱怨,正面思考」,找到了去年最紅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並上網訂了一個紫手環,打算在紫手環到手以後,開始實行計畫。但是,在紫手環到手前,你還要繼續抱怨嗎?其實從這一刻起,你就可以運用手邊的工具,例如橡皮筋,充當手環,或是把銅板、小石頭放在口袋裡;當下,就是改變的開始。

二、行動不貪多。也許現在的你,不滿意你自己,所以特別規畫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又要不抱怨,正面思考,還要把英文、日文學好,當然不能忘了每週運動三次……。林林總總的目標一大串,卻忘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同時專注在太多事情上,一定分身乏術,失敗的機率自然提高。因此,不妨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如同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所說:「只要有一口井,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此外,在掌握的範圍內慢慢的改變,循序漸進,才能從中適應新的技巧,觀察到具體的進步。親子書作家游乾桂說,改變不能執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捨近求遠。「從身旁的事情去改變,」你才不會因為短期看不出成效而打退堂鼓。

三、不怕失敗。在改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許多挫折,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改變,哪來挫折?挫折就是你進步的依據,說明你正在改變。果東方丈提到,「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我們有那份向上向善、改變調整的動力,踏出去,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先有出發,從一起步,才有未來的十到一百。」

「在台灣滿普遍的是不敢去嘗試,太在乎失敗,」王浩威說,怕嘗試以後失敗,所以放棄嘗試,「可是事實上失敗沒有那麼重要。」唯有勇敢迎向失敗,才可能嘗到成功的果實。

譬如蔡英文剛當民進黨主席時,曾經個人民調支持度由五成下滑到只剩三成,但蔡英文不放棄,終於贏得三次勝利,奠定自己的領袖地位。

四、要有耐心。一開始改變,你可能會手忙腳亂,甚至感覺狀況越來越糟,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畢竟你正在拋棄過去的習慣,接觸新的事物,麻煩在所難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等「習慣成自然」,混亂的狀況都會隨時間漸漸趨於平穩,也正式宣告改變大功告成。

例如,為了快速改變身材,設計了一個「魔鬼式減肥法」,雖然可能很快達到理想的標準,但新的生活習慣若無法持久,很快又會復胖。其實在改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持續。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為了成為一名律師,常常徒步三之十英里到一個法院聽其他律師的辯護詞,回來後對著樹林和玉米田模仿他們的神態、手勢,最後終於靠著這項演說技能,進軍政界,留下有名的蓋茨堡演說。

果東方丈則說,他現在碰到任何變化,都能接受面對、正向思考,言語絕不衝擊人,其實,他剛進僧團時,習氣煩惱也很重,講話常被誤會在罵人;現在的樣貌,是花了十多年薰陶修煉來的。

五、要懂求助。或許你還在猶豫該不該改變,找個強而有力的靠山,這可以讓你改變的心更篤定。

例如找個夥伴一起改變,互相激勵。或是找到一個支持者,在你遭遇瓶頸時推一把。只有國小畢業的蔡秀英,從賣檳榔歐巴桑變身為作家,就是在女兒的支持鼓勵下,熬過學習與放下的痛苦,浴火重生。

你也可以從閱讀下手。游乾桂說,書中一個人物的想法,可能是一個觸媒,讓你產生改變的動能。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方文山,曾經在一次的訪問中提到,閱讀《野火集》讓他發現,寫文章不一定只能風花雪月,還可以以筆代劍、氣勢磅礡。

透過閱讀,可以找到效法的對象,這些對象都在對你說,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另外,在閱讀中可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訊息可以更堅定你的意志,努力朝改變的方向邁進。

六、要有計畫。最後,改變需要規畫,如果你有一個完整的計畫,改變就更容易循序漸進,邁向成功。

一個好的計畫應該包括短期與長期的目標,針對這些目標,分階段訂定執行步驟,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信心,再挑戰困難的任務。量身訂做的計畫,可以讓你實踐起來更有效率。

二○○三年二月《美國今日報》(USA Today)報導,一個由美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進行的調查,他們在二○○二年詢問受訪者,發現有四五%的人會許下新年計畫。

在這些許下新年計畫的人中,研究員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把新年的計畫寫下來,另一類人只是想一想,並沒有寫下新年計畫。一年後,那些沒有把目標寫下來的人,只有四%的人有了一些改變,相對的,把新年目標寫下來的人,有四六%改變了,成功的機率足足差了十倍。

有了計畫還不夠,寫下目標、時時拿起來看,你會更有改變的動力。

這些,你絕對做得到;因為改變之前,人人平等。如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所言:「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沒有留言: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