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5

王汎森 院士: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 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 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 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 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 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 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 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 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 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 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 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 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 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 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 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 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 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 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 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 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 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 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 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 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 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 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

 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 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 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 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 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 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 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 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 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 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 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 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 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 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 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 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 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 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 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 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 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 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 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 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 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 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 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 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 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 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 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 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 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 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 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 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 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樣,一生最 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 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 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 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 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 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 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 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 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 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 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 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 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 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 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 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 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 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 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 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 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 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 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 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 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 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 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 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 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 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 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 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 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 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 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 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 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 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 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 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 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 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 「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 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 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 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 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 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 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 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 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 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 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 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 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 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 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 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 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 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 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 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 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 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 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 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 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 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 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 來的文章較好。

 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 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 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 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2007/12/02

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作者:新竹英文老師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每次看到有什麼IELTS,托福,GRE考試統計成績公佈,全國一片烏鴉鴨的檢討聲浪,身為英文老師的我,都有種罪惡感,好像自己該被拖出去槍斃一樣。

我們都知道,英文很重要。我們是個海島型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四通八達的網絡和別的國家取得貿易的機會;我們是一個相對弱勢的國家,我們必須依賴大陸以外的強國提供某種形式的外交、武力保護。英文,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種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同時,也代表著,我們這個國家在國際發聲的可能性。

然而,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我開始常常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家巷口每天8點的垃圾車事件。我家這個社區,算是新竹一流學區附近重要的社區之一。清大、交大、竹中、竹女,還有新竹幾個升學率超好的國中都剛好非常接近我們的學區。社區裡面的人,看得出來,都有一定不錯的社經地位,談吐、待人處世也都很得體。我們在這邊住了一年多,一直都很喜歡這個社區的氣氛和氣質。每天8點,大家拎著垃圾站在巷子口等垃圾車,打聲招呼就開始閒話家常,里長也常常在這個時候,跟我們湊合著討論一些社區哪邊的路燈不夠亮,哪裡的危險路口應該要增加一些交通號誌的設備。一切都很好,也真的沒出現過什麼讓我們非常困擾的問題。一直到過完年之後,有一戶移民國外的住戶,搬回這個社區。

每天8點,一樣在那個巷子口,一樣在等垃圾車,一樣大家都拎著一袋袋的垃圾等著「少女的祈禱」音樂聲越來越靠近。但是,等了2分鐘之後,開始有人咒罵,「這是什麼爛國家,連倒個垃圾都要等這麼久?」接著,她剛好自己站在她家冷氣的下方,被冷氣排出的水滴了幾滴,她又開始抓狂,「台灣真是個爛地方,連冷氣都這麼爛!」最後,就在垃圾車已經近在眼前的時候,她氣呼呼的轉身,拎著她的垃圾,迸的一聲甩上她家大門,嚷嚷著:「我不倒了,國外才不會這樣」!接下來連續好幾天,我們社區開始出現大白天就有人不管垃圾車幾點來,直接把垃圾袋扔在巷子口。等到晚上,垃圾已經腐壞,臭氣沖天,不然就是被流浪狗、流浪貓抓破垃圾袋,垃圾在社區四處散落、飛揚。里長因為她家冷氣機滴水的問題,好意去提醒她會被環保局開單,被她破口大罵:「你們不要以為我住在國外,就可以刻意刁難我!」後來我從鄰居們那邊輾轉得知,她們一家都是學歷高、收入高,很早就申請了綠卡移民到美國去。「她們的小孩英文都很棒耶,國小開始就請外國人來一對一家教」,一個歐巴桑用著羨慕和崇拜的語氣這樣說著。

我開始回想,從我學英文以來,我週遭那些英文說得非常流利的身影。在新竹公車站,一大群實驗中學的學生,明明在台灣卻刻意用英文在交談。有一位教授說,他只要聽到人家唸「frustration」這個字,他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英文程度怎麼樣。我在輔大英文系,一大群的「台北幫」,英文說的像外國人一樣好,打扮、穿著也非外國名牌不可。還有一個出書的英文小魔女,她的媽媽很驕傲的在電視上說,「我的女兒英文學得太好,現在連說中文都有外國腔」。

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同胞把我們當成外國人一樣崇拜?我們學英文,是因為我們發音要標準,講話才比較有份量?我們學英文是因為,那個語言所代表的東西比較崇高?還是,我們學英文,是為了要把自己變成外國人?又或者,要像我的鄰居一樣,學英文是為了要去外國生活,然後回來嘲諷那些乖乖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善良老百姓是沒見過世面?

那些實驗中學的孩子,我常常看到他們一大群聒噪的喧嘩,完全不理會車上的其他人要休息。那位教授,一天到晚在挑剔別人的發音問題,卻可以講出「長的太醜的女生就應該要閉嘴」、「黑人的嘴一看就很噁心,不過,沒辦法,他們是非洲來的」這類充滿性別、種族歧視的話。我那些台北幫的同學,把打工賺錢買名牌當主業,上課當學生才是副業。如果你和他們同一組做小組報告絕對會倒大楣,因為他們沒空上圖書館找資料,討論沒建設性的意見,他們只好負責上台做口頭報告的部分。結果,輪到他們上台做小組的口頭報告的那天,他們因為前天熬夜打麻將缺席了。這也讓我想起,我爸在住院的期間,我媽一直打電話來跟我說她不懂醫生在說什麼。我剛開始以為是我媽很魯,很難以溝通。後來索性我請假回家一趟,我才真的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原來是那位醫生,對著一個目不識丁的鄉下歐巴桑,講了2句就要夾雜一長串的英文,那一長串的英文中還包含了英文專有的醫學名詞。我站在那邊,聽那位醫生講了一大堆中英文摻雜的病況說明。我用了更長一段的英文一句一句慢慢的回他,他愣住了,也嚇到了。但是,除了當下有反擊的快感之外,我不覺得驕傲,也不覺得開心,因為我想到了,在這家醫院裡面的其他的病人,這個台北來的大醫院是怎樣的看待、對待他們。

英文很重要,但是,是否,我們都用著一種扭曲的心態奉承著這個語言?

我認識的一個外國教授,有一天忍不住對我說,台灣人常常在問外國人, "Can you speak Chinese?" 他剛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很疑惑,因為他們英語系的國家,通常都是會用 "Do you speak English?" 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是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而不代表某一種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他們會用「Do you」而不是用「Can you」來造這樣的問句。這一陣子,又聽到另外一個常常出席國際研討會的教授在思考,為什麼只有亞洲的學者,在國際研討會發表自己的文章時,每個人一開頭都先說,"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明明那些德國、法國的學者,他們說英文的德國腔、法國腔才真的讓人難以辨識他們在講什麼碗糕。我在研究所的另外一個教授有一天聚餐突然聊起了他一些移民也是教授級的朋友,他說,這些朋友很妙,移民到了國外之後,唯一的休閒娛樂就是聚在一起,一起數落台灣有多差勁、有多落後。非常相似的,一位到英國拿博士學位的學長跟我談到,他在英國的時候被一個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少聽到你們台灣人稱讚台灣?」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我們不時的在強調及早學英文有多重要,我們要一群孩子連母語都還不熟悉,就要他們去學英文,這個教育政策底下,我們透露著對自己文化的輕蔑,是否也反應著我們這些大人莫名的自卑?我們都在說學英文才會有國際觀,但是,說出這樣的話語的人,他們除了CNN和BBC看得到的新聞和評論,他們還熟悉哪些外國文化和政治角力?

真的,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從我們社區的垃圾車事件,我就開始不停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有一天,我花了1節課的時間,和我的學生用說的、用畫的、用唱的聊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學英文。我們有一個結論,台灣很好,所以,我們要用英文幫助台灣走出去,我們約好,只要遇到外國人,都要跟他們說最少三件台灣很美好的事物。台灣還可以更好,所以,我們帶著台灣的問題走出去找答案,每一次到國外去,我們都最少要找到3個答案回來幫台灣解決它的問題。

今年暑假過後,我很期待我的學生會帶哪3個答案回來。

2007/12/01

美國教育理念

當我把12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沒有髮禁,穿便服上學,上午八點半上學,下午不到三點半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台灣小學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你兒子在台灣學了很多,在九年級以前(國中畢業以前),他的數學和自然科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自己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背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憂心。在台灣,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天天無憂無慮地,這能叫上學嗎?

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台灣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台灣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數理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13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13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麥當勞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像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像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漢堡、可樂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

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

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九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美國學校和老師正式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美國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和思考。

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無聊也當成"聖經 "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聯考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台灣教育學生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新的思維。

兒子九年級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

有一天,我們倆為老虎和獅子覓食習性的差異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教育。

我在兩個美國高中參觀教學,當走過四至五個班級時,才發現只有一個學生
戴眼鏡。反之,在台灣要找到沒有近視的高中生還真不容易。

為什麼同樣年齡層的青少年,在兩個不同的國度裡,有不同的遭遇?

美國的中學每星期上課五天,每天七節課,下午三點半就可放學回家,為什麼在台灣的中學必須上課到五點半,甚至還要為各種考試而補習到九點半。試想看看,美國的科技研究與經濟發展,會因此而在別的國家之後嗎?不但沒有,而且美國在科技研究和經濟發展還是現今世界的龍頭,在運動比賽和軍事武力更是世界霸權。

我發現,美國的學校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法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美國教育拒絕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來不用考試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

在美國,高中和大學是國家為所有想要學習的人而設立的,沒有台灣所謂的明星高中或國中,完整的社區教育使學生從國小到大學都可以在社區內完成學業, 美國是12年國民義務教育,沒有高中聯考和大學聯考,高中課程只有英數是必修科目,其他科目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去選課,中小學的上課時間是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因為學生可以依興趣選課,所以跟大學生一樣需要跑班上課,學校課本大多是在下課後存放於班上置物櫃,不需要帶回家,沒有台灣學校的小考或隨堂考,另外,美國教育的學風極自由開放,學校很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個人價值,所以美國學校沒有髮禁和繁雜的生活規範,不需要穿制服,校園更不會出現教官和軍人。

美國升學制度是全國統一使用申請入學的方式申請大學,學生先參加英數兩科的基本測驗後,到各學校接受教授們的面試,因為英數考試是基本測驗程度並不會太難, 所以申請入學時又以面試和資料準備最為重要,面試需要靠日常生活和實際參與的一點一滴來累積經驗,而且面試時教授很重視學生在高中所選修的科目和生活實際經驗是否對於學生所申請的科系有所幫助,因為他們沒有像台灣聯考的考試壓力和分數主義,在高中裡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去選修科目,讓學生快樂去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又因美國沒有升學補習文化,所以這樣一來,美國高中生可以在課餘時間參與社區活動,讓孩子對自己的社區有認同感,培養孩子對自己住的環境有負責任的態度。二來是有充分的時間去各個公司或工廠打工實習,累積實際工作經驗,依自己的興趣去培養專業能力和實用的技能,這就是為什麼經過美國高中生活的孩子都比較富有靈活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最主要原因。

美國政府為所有想學習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也就是所謂公立學校,保護並鼓勵所有想繼續學習的學生的權益。
台灣政府只有為會考試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也就是所謂國立學校,忽略並剝奪了考不好的學生繼續學習的權益。

終生教育的理想已經在美國教育制度中實現;美國的中學生和小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創造思考能力得以培養;大學生的學術研究風氣鼎盛,其文化休閒活動的多樣化,不勝枚舉;社區中的成人教育課程,包羅萬象,成人獲得再度上學的機會。這樣的教育制度與學習方式,豐富其人民的生活,也創造其更幸福的未來。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美國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公式或定理之類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用到的知識的能力;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死記硬背,並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們的觀點。」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學校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考試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台灣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

台灣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台灣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台灣的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課後的補習、填鴨式教學…。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多少代的學生雖然不滿這種制度,卻把它視為一種無法改變的命運。

國內的教育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家庭所造成的壓力,始終是社會的夢魘。台灣的教育相較於西方國家,我們的中小學學生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和考試上。台灣的教育過度於強調紀律,忽略了個人差異與特色,再加上填鴨、控固力式的教育方法,而這些畸形的文化正是西方國家揶揄的對象。

這一切的一切是可以改變的!!

當今世界各國紛紛加入學習美國教育制度的行列,
近年來在東亞尤其是以日本的教育改革最為徹底。
雖然日本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但是近年來推動美式教育改革卻是東亞的典範!!

台灣的教育改革腳步,真的應該加倍速度進行了。當台灣教育仍沉迷於天天考試的固定模式的同時,很多國家早已邁開大力支持教改的步伐,就好像是19世紀,當東方遇上西方後才恍然大悟,並且紛紛開始投入工業改革一樣,現今台灣教改應立即從開發青少年學生創造力和興趣的彈性模式為首要目標,大步前進。

台灣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畸形的升學制度讓學生們喘不過氣,因為長期受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使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國家才會有這種高壓式的聯考制度,使台灣的教育變成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的畸形教育..這是一種儒家"士大夫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曾經有過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當今時代所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新世界,台灣今天如果要使教育人性化,符合世界潮流,就更需要學習美國的教育制度,必須決心秉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腐敗舊思想才能脫離"士大夫文化"的枷鎖,才能使教育改革邁向真正多元化,開創新台灣教育的未來!!

2007/11/26

彭明輝教授: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本文作者: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彭明輝教授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同樣的,今天念清大電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或增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唸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三顆下午四顆”,後來改為”朝四暮三”,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2007/11/06

別把隨機當必然

Don’t Be Fooled By Randomness


Feb 21st, 2008 by Mr. Saturday


瀑布中的一滴水滴,你知道它最終會流過河川、匯入大海,但是此時此刻,你卻難以精確地預測這個水滴下一秒鐘會是在河流或是瀑布中的什麼位置。 這個觀察告訴了我們,我們可以看得見長期的趨勢,但是微觀的下一秒鐘,我們卻怎麼樣也難以窺見其變化,因為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水的流量、地形的細微變 化、氣候、溫度等等都讓我們對於一個水滴走向的預測無法精準。當因素太多太多,以至於我們無法掌握時,水滴在某一個瞬間的走向對我們來說就是隨機的。我們只知道:不管這個水滴現在怎麼走,最終它會進入大海。這就是我這邊想要淺談的隨機現象。 隨機現象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且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很多不同科學領域的尖端研究,現在都是在對付隨機現象。研究物理的人研究到量子的層次,會發現這 個穩固的世界居然是由一些隨機亂跑的粒子所堆砌而成。研究電腦科學的人,會發現隨機方法竟然可以用來設計出簡潔易懂的演算法,研究數學的人,會發現機率模 型竟然可以相當程度上幫助我們做出生活中的決策。那麼隨機現象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啟示又什麼呢?以下我先舉出一個電腦科學界的例子來闡述。


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這一個有關人工智慧的學門是電腦科學界最近相當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研究的方向和重點是結合演算法和統計資料,擷取出這些資料之內 所隱含的一些資訊,然後用這些擷取出來的資訊讓電腦去對一些事情做預測,以此模擬出類似學習的行為。Machine Learning 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曾經一度委靡不振的人工智慧研究又開創了許多新的契機。市面上的各種搜尋引擎就有應用相當多機器學習的技巧 在裡面,讓這些搜尋引擎好像真的有智慧,去猜測你要搜尋甚麼東西,然後回傳精準的搜尋結果給你。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是每個剛剛學習機器 學習的人都會接觸到的:這個現象叫做 Overfitting。要講解這個現象之前,我們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介紹機器學習。

如果你要教電腦去找出一個公式,用來計算出身高與體重的關係,那麼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集很多人身高與體重的資料(data),然後跑一個線性迴歸 分析 (Linear Regression),在身高與體重的平面上找出一條直線去 match 這些 data,這條直線電腦就拿來當作是計算身高體重的公式:你給了電腦身高,電腦就算出體重給你,反之亦然。這是機器學習最簡單的一個例子。電腦所做的事情 不過就是從資料看出身高與體重之間的大略關係。之所以說是大略關係,是因為我 們讓電腦假設身高與體重的關係完全是線性的,所以我們找了一條直線去當作身高和體重的 model:身高越高,體重就越高。但是大家都知道身高和體重不可能 剛好是線性的關係,有些人很高但是體重卻很輕,有些人很矮但是體重卻很重。所以當我們用一條直線來解釋這些資料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會有一些誤差存在。但是 我們知道,以統計上來講,這個趨勢是對的,身高越高的人通常體重會比較重,所以當我們知道了某個人的身高,然後用這條直線去預測那個人的體重時,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預測出來的結果不會差太遠。

現在有人覺得直線不是一種預測身高體重很好的 model,所以想要用比較複雜的曲線來 fit 這些 data,結果他找出了一條完美的曲線來解釋這些 data,這條曲線毫無誤差,可以在平面上完全穿過所有資料點。但是這個曲線會出現一個大問題:這條曲線完全沒有辦法拿來預測一個人的體重:你有一個人的 身高,然後拿這條曲線去預測這個人的體重,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時候算出的體重都是相當離譜。而且這條曲線看起來會彎彎曲曲,完全沒有辦法看出身高與體重大致 上是呈現線性的關係。這種現象就稱為Overfitting,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我們對於資料做了過多的解釋。Overfitting 這個現象,在統計學習理論上已經可以用數學來量化,在這邊我們就略過不談。Overfitting 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對你的資料和你看到的現象做過多的解釋

研究哲學的人都知道 Occam’s Razor 這個原則:當你對一個現象有許多種解釋時,記得選擇最簡單的那一個。 這個指導原則在機器學習領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概念,很多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會建構相當複雜的模型來詮釋他們的資料,試著去預測以後很多事物的走向。舉例來 說 LTCM 想要做的就是這種事情,兩個諾貝爾獎得主搞出了一套模型,可以保證長期下來,他們的投資絕對穩賺不賠,這群經濟學家以為自己掌握了世界每一秒的 趨勢,世界的金錢已經操弄在他們的經濟模型之中,結果最後他們突然倒掉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料到蘇聯解體後對於國債的意外處理方式。就這 麼一個他們沒有料到的因素(其實當時誰又料得到呢?),就讓他們的模型整個崩潰了。同樣地,搞出越複雜的模型,你就會發現常常這個模型對於解釋新的現象時 是不管用的。

反應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炒股票的人和那些老師,整天都在跟你講明天股票是會漲還是會跌,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跟你講瀑布中的水滴下一秒鐘會流到什 麼地方。你覺得他們猜得準嗎?你還會相信他們嗎?一群自稱是趨勢專家的人在電視上講得口沫橫飛,說出千萬個理由分析給你聽,要你去買什麼什麼股票。在我看 來,他們只是用極有限的知識在跟隨機現象對抗。像預測趨勢這種連那些科學家和統計學家都還做不好的事情,你覺得這些老師做得好嗎?一家公司的股價圖對於人 類現在有限的認知而言,完全就是隨機的,你不可能準確預測下一秒鐘準確的走向。股市甚至於連長期的趨勢都難以預測,還記得我們的水滴例子嗎?如果你連長期 的趨勢都看不清楚,想要微觀地分析更是難上加難。即使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隨機的事情,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以人類現在有限的知識和電腦的運算能力來說,也 還是無法完全掌握的。

同樣的,在股票市場上你會常常看到一些靠股市成為百萬或是千萬富翁的人出書大談自己的投資經,說明自己如何致富,講得真是天花亂墜。我現在舉一個簡 單的運算給大家看:假設以你現在的資本,在股市連續賭一支股票十次漲跌,十次都成功,你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這樣的機率是多少?既然你每次都是閉上眼睛瞎 猜,所以每次的成功率都是一半,連續十次成功就大約是千分之一。看起來連續十次成功真的很難,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台灣有兩百萬人同時做這樣的事情呢?你 會發現平均來說,會有兩千人在這十次賭博之中成為百萬富翁,如果這兩千人之中有一些人跑來出書或是上節目大談自己的投資經驗呢?沒錯,他們就變成老師了。 隨機現象讓這些人成為百萬富翁,然後這些人以及周遭的人開始用過度解釋和吹捧的方式來大談他們賺錢的成功,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被隨機現象給唬了。連這 些老師自己都相信自己真有一套本領能在股市呼風喚雨。就像是現在發達的無名小站一樣,被過度解釋成台灣資訊界傳奇,甚至連交大的校刊都特地寫了一篇矯情的 專文來吹捧無名小站。而我對於無名小站今天的發展只有簡單的解釋:運氣加上不惜犧牲道德品行的經營方式。

曾經有一些學者找來一群猩猩做實驗,這些學者把華爾街日報的股票版釘在牆上,讓這些猩猩對那些股票名稱射飛鏢,當作是猩猩建議他們買的股票。結果矇著眼睛的猩猩,朝報紙股票版擲飛鏢所射中的股票,並不比投資專家們的選股遜色。看到這個實驗結果,你作何感想呢?

社會學在近年來,似乎也與隨機現象扯上了一些關係。我們都必須承認,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難以預測的隨機個體,我們無法看著一個人,說出他下一分鐘會 做出些什麼。但是一群人下一分鐘會做出些什麼,或是之後會做出些什麼,居然是有模式可循的!Thomas Schelling 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教授,是 2005 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曾經針對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關係做出研究,得出的結果令他非常驚訝。一般人直覺地會認為種族隔離的現象,肯定是由種族歧視所造成 的,所以白人才會跟白人住在一起,黑人才會跟黑人住在一起。

但是 Thomas 做了一個實驗,他用電腦模擬了一個棋盤,上面隨機擺滿了黑子以及白子,就是分別代表黑人以及白人,一開始大家是隨便住,黑人與白人混雜,但是 Thomas 加入了一個條件之後,情況完全改觀。他假設每一個人都不希望成為附近的少數民族,也就是說當一個白子發現周遭大部分都是黑子的時候,他就會搬家,直到附近大部分都是白子,黑子也是遵循一樣的規則。然後 Thomas 就讓這些黑子白子自己去演化、搬家,結果最後當大家都停止搬家之後,就形成了白子和黑子群聚的現象。

這顯然跟種族歧視沒什麼關係,只是人們單純地對於鄰居的小小喜好,但沒想到就造成這樣一個種族隔離的結果。這就是 Thomas 提出的 Dynamic Models of Segregation。社會學上的現象,也因此與物理現象有著令人驚訝的巧合,雖然我們把人們看成一個一個隨機的粒子,但是這些粒子群聚在一起時,卻展 現出有跡可尋的模式。

講了以上這麼多例子,並不是要告訴大家這個世界是隨機的,所以我們做出再多努力也是枉然。人類真正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對這些不確定性所做出的努力, 能夠讓人類的智識更推進一步,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談隨機現象只是要提醒大家,很多我們想盡辦法解釋的現象,其實往往都是隨機的結果,這是這個世界運 作的機率,確確實實存在,支撐著量子力學,也支撐著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應該做的,是去看整體的趨勢,而不是對於一個短期的現象,鑽牛角尖地想盡辦法去解 剖它。解剖的結果就會讓你像量子物理學家一樣,困惑地發現井然有序的世界,竟然是由一些到處亂跑的粒子組成。長期的趨勢是可以透過努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達 到預測的效果,短期趨勢是誰也說不準。

我一直有種感覺:微觀的隨機似乎是造物者阻止我們探究真理的一種方式,但巨觀的秩序井然卻又是造物者透露給我們的訊息,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不至於像是 在迷霧中前進。隨機現象本身是一個相當深奧的議題,談到最後往往都會淪為「上帝究竟丟不丟骰子?」的哲學議題,人類也許永遠都無法了解這個世界是不是一切 都命中注定,抑或是人總是可以隨時透過外在力量改變一些事物的隨機世界。無論是怎麼樣,努力之後得來的果實永遠都是甜美的。只是要記住,別被一些人解釋隨 機現象的嘴砲所唬了,好像這些隨機現象真的像他們講的那樣完全可以預測。


別把隨機當必然




李遠哲: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文/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 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欣慰的是 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的教授,答案一定 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 的想研究化學物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 用什麼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 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 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 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 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 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 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從事學術工 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 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 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 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 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 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 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 「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 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 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 可能很快會把
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 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若是做 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已 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裏,卻是位後 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 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 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 佛和賀胥巴哈 (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 Ο年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而 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都很努力, 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Berkeley Building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 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假回來, 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畫下次的旅行到那 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 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 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不會, 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研究生在四、五年之 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 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 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 多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寥數 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 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九個很複 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教他們。從功 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 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
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 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起做科學研 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 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能沒有學到 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如此做。 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大環境 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不大,教授之間 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 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 少和別的教授溝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 一個教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如 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 如此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就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不 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 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 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我們科學所知道的 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 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懂為什麼愛 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 決的問題。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 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
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 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 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 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 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 人,讓這些人可以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 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 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 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 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 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 始森林中漫步、探索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2007/11/04

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

◎ 作者: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6 罐未開封的瓶裝水,整齊地排列在會議桌上,透明的瓶身加上白色的標籤,散發出一股極簡的時尚感。

會議正討論著企業間的碳排放交易,與會者陸續轉開了瓶蓋,尖銳的膠膜碎裂聲,像暗箭般在會議室裏四竄。兩個小時後會議結束, 6 瓶水中開了4 瓶,開封的水全都沒有被喝完,喝剩的水一如往常地將被沖到下水道去。

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企業開會場景,瓶裝水不知自何時起,已成會議桌上的必要擺設。其實不只是企業,包括學術的研討會、議會的公聽會、政府的協調會、一直到學校的家長會,瓶裝水都是必然與會的貴賓。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飲用瓶裝水嗎?

◆ 瓶裝水市場成長飛快 ---

全球去年售出1 億 5000 多萬噸的瓶裝水,若把水全倒在一起,需要 3 個澄清湖水庫才裝得下。而 光是支撐這個產業,每年就必須消耗 1800 萬桶原油,以及 1300 多億加侖的水當原物料。

而以自來水生飲管線十分普及的美國為例,光是去年,平均每位美國人仍消耗了 167 罐的瓶裝各式飲料。其中關於瓶裝水的需求,在這 30 年來竟成長了 20 倍,超越了咖啡、啤酒等飲料,幾乎和碳酸飲品並駕齊驅。

不過,瓶裝水在美國熱賣,並不是因為這幾年美國缺水,純粹只是行銷手段的成功。像是 Aquafina、Dasani、Perrier、Evian 等這些大牌子,把瓶裝水塑造為健康、清新、甚至是時尚的象徵。像歌手凱莉米洛在巡迴演唱時,瓶裝水廠商甚至還出了一款紀念瓶。追逐時尚,卻讓環境付出了代價。

◆ 每瓶水碳足跡驚人 ---

生產 1 公升的瓶裝水罐,製程中至少需要 17.5 公升的水。瓶裝水出了生產線後,還需要運送、上架、冷藏等。根據估算,從歐洲運送 1 噸的 Evian 礦泉水到澳洲雪梨,會排出 84 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光是去年,澳洲人就消費了 1 億 5000 萬公升的瓶裝水,等同排放了約 1 萬 2000 多噸的二氧化碳。

除了運送水會造成污染外,後續空瓶處理也是一大問題,在美國,使用過的塑膠瓶,最後只有 2 成被回收。這些講求設計美感的 PET 製品,最後多半是成為垃圾掩埋場裏,千年不壞的現代化石。

不過,喜愛喝瓶裝水的歐美先進國家,也不是完全不知反省,最近關於瓶裝水的論戰,就是先由美國開始。

包括紐約市長、舊金山市長、鹽湖城市長等,在參與6 月舉辦的美國市長論壇時,就已經共同發表反對瓶裝水的立場。之後,紐約市還大作廣告,推銷城市自己的自來水。

此外,全美銷售第一的瓶裝水 Aquafina,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 7 月時公佈了瓶裝水的水源。結果環保團體竟發現,該牌瓶裝水內竟有24% 是混著自來水,其他牌瓶裝水推估也有同樣情形。這可讓舊金山市市長紐森大為光火,立刻下令舊金山市政府開會時,不再另外提供瓶裝水。據估計,若舊金山的公僕以後通通改喝自來水,一年就可省下 公帑 1650 萬新台幣,約可以支付 3600 多名學童的營養午餐!

回到台灣,我們對於瓶裝水的浪費程度,和美國相比不遑多讓。

台灣的自來水普及率超過 9 成,而台北市的自來水品質也已達到生飲標準,不過由於輸水管線及用戶端儲水設施多屬老舊,使得民眾對生飲自來水有疑慮。即使如此,在台灣因煮水或濾水的成本並不高,多數民眾不難取得乾淨的飲用水。

不過在此同時,市面上卻仍出現愈來愈多的瓶裝水,不論是天然的礦泉水,或是後天濾淨的包裝飲用水。現在瓶裝水更成了台灣的商機,像是當紅的海洋深層水、能量水、電解水,甚至連自來水公司,現在都打算出自己品牌的瓶裝水。

喝進這些水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壽,目前還沒有案例能證實,但卻已有國際智庫警告,PET 瓶恐怕會分解致癌物質到水裏。此外,瓶裝水從製造、運輸到掩埋一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將為地球帶來暖化的惡果, 這也直接關係到我們子孫的生存問題。

◆ 回收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

台灣官員雖對外宣稱,我們的回收率已接近 100% , 每年大約回收了 46 億支寶特瓶,另帶來了約 20 億的再製商機。但這個數據也同時意味著,台灣人每人每年得為 200 支寶特瓶對環境造成的業障,一同付出代價。

國際瓶裝水組織,8 月初時利用紐約時報和舊金山紀事報的版面,登廣告再三強調瓶裝水較一般飲料,如酒或可樂之類的飲品來得健康。他們認為,瓶裝水與自來水其實並沒有衝突的問題,全看消費者取決飲用何者較方便。

不過,在台灣,一罐最低價的瓶裝水需要 18 元,但同樣容量的自來水,卻連一塊錢都不到,消費者難道不能拿這中間的價差,去做其他對環境更友善的事?況且,全球有 10 億人其實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每天平均有 3000 位兒童因喝到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如果瓶裝水真正是為人類的需求而生,應該是送去給這些需要水的地方,而不是在自來水普及的地區畫蛇添足。

瓶裝水陪伴我們度過了許多年頭,參與了各式會議、研討會、甚至是廟會等,但在了解到它背後所代表的龐大碳足跡 ,以及對資源的浪費後,也許是對瓶裝水說不的時候了。

至少,你該堅持,在能用自己的杯子,盛上一杯乾淨飲水的地方,就少開一罐瓶裝水吧!

※ 本文轉載自「台達環境電子報」八月號

2007/10/30

從天才思維省思現代教育

作者:Sciscape編輯 esinstra
日期:2004/8/30

天才永遠是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天才的偉業改變了世界的發展,對人們的思想造成重大的變革,世界需要這類人來改善,但一般人對天才卻有著諸多的誤解,認為他們每個都是天生如此,無需任何努力就能成就豐功偉業。本文藉由對於天才思維的探討,企圖揭開天才鮮為人知的神秘面紗、打破一般人對於天才的迷思,同時希望對當前的教育制度,適時地提供一些建言。

* 前言
* 天才的思維策略
* 現代東方教育
* 諾貝爾得獎主
* 結語
* 參考來源

◆前言
改變世界發展的人,往往是少數中的少數,如牛頓,不僅與萊布尼茲共同發明了微積分,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為行星運動提供了不同於古人占星學說的解答,更發明反射式望遠鏡,成為光譜學研究的第一人。達文西,百年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的作者,身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大藝術巨匠之一,在繪畫、雕刻、建築、機械、天文、解剖等各領域內都大放異彩,才華橫溢的他也因此成為當時望重士林、身價非凡的天才,其所擁有的好奇、實證、感受、包容、全腦思考、儀態、關連等「七種天才」更是後代學者樂於探討的主題;近代為人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提出了迥異於古典物理學的相對論,因解開光電效應謎團而獲得諾貝爾獎,更在二戰期間,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催生了曼哈頓計劃與原子能研究的成果,更是許多研究天才的人不可忽視的重點,這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天才到底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先從以前的資料來尋找相關的資訊,因為這些問題對我們而言是第一次遭遇到的,但對前人而言卻可能已經歷不下數百次,因此我們會想:「我過去在學校受過的教育和人生經歷當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是怎麼教我解決這類問題呢?」有了前人的基礎,心裡自然比較踏實,甚至有點自負,當心中所有的疑慮一掃而空,那種如釋重負的成就感正是「知識就是力量」的最生動表現。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排除大部分不適合的方法,將最有希望的方法運用在我們面臨的問題上,這種做法使我們非常的安心,也因此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主要模式。

一般人對天才的印象多半為「很聰明」、「高智商」,尤其以智力測驗(IQ)超過一三五的人特別被視為「天才」。按照這種定義來考慮,往往指的就是學業成績頂尖優秀的族群,通常這些人記憶力驚人,可能過目不忘,對繁瑣的年代、事件甚至是無意義的字串、冗長的詩篇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牢記在心、倒背如流,思考速度也相當的敏捷,可能計算力驚人,比如五元六次聯立方程式不假思索就能解出答案,通常這類人在一般人眼中都是「不用努力就能達到完美境界」的族群,因此往往望塵莫及,覺得跟自己不是同一人種,甚至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不過這個說法似乎不能成為通例,根據心理學家、精神醫學家及科學史學家對像達文西、費曼、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天才,甚至是近代的諾貝爾獎得主和當前美國表現最突出的前一百名年輕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天才最重要的共同特徵並不是「智能」,而是「創造力」。

相較於一般人解決問題時複製性的思維,天才則擁有源源不絕的創造力,當他們碰到問題時,他們所想的並不是單純的「以前的人怎麼做」,他們會問:「這個問題有多少種看法,不同的領域專家對此會有什麼樣的見解」不受制於既有常識和概念,而能自由地思考。因此,他們提出的方法可能是顛覆傳統、挑戰權威的,獨特的程度可以說是天馬行空。曾經有人問過愛因斯坦,他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愛因斯坦回答說,如果一般人掉了根針在草堆裡,可能只會東找找、西找找,找不到就算了,找到了一根就停下來;而他則會將整個草堆掀開,把所有散落在草堆中的針都找出來。諾貝爾得獎主費曼也說他自己也有著類似的特質,即能夠不理會過去的思想家的想法,而創造出新的思考方法。

複製性的思維會僵化一個人的思想,永遠按照前人的腳步來走,是產生不出什麼新鮮事物的。

◆天才的思維策略
所幸經由多位學者專家對這些天才進行研究,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的筆記、信件、談話、思想在在都為他們的思維模式提供了蛛絲馬跡,進而歸納出他們的思維方法與策略,這些無價的思維策略正是這些天才何以為天才的最主要關鍵因素。其中包括:

一、多種智能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伽德那(H. Gardner)說:「智能超過某個點,一二○左右,對一個科學家是相當有幫助的,但更高的智商並非產生天才偉業的關鍵。」 智力測驗測試的範圍並不只侷限於一個領域,舉凡人際、內省、空間、肢體、音樂、表達、數理等七大領域是較為人所重視的領域,不過一般的智力測驗只著重在「邏輯數理性智能」上,並不能夠確實地估量出一個人真正的智能。天才具有一項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其心志能自在地游走於各個不同的智能領域之間,譬如在數理智能與空間智能來回穿梭。天才往往受到心靈刺激物的影響,使他們發現提昇思想深度的管道,而能夠隨意地與一般思想程度所無法獲得的知識源頭溝通,通常指的就是擁有無窮智慧的潛意識,思想敏銳的他們傾聽由心底發出之「細微聲音」,透過這種「預感」而構思出偉大的作品。有一位知名的演說家在激起全場轟動之前,必先閉上眼睛,任其天賦的創造型想像力恣意馳騁,人們問他為什麼要在這個精彩萬分的關鍵閉上眼睛,他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那時候,是透過由內而發的靈感在說話。」

二、獨創性的組合

愛因斯坦並未做出如能量、質量或速度的新定義,而以嶄新的方式將這些既有的概念加以重新組合,當其它人視這些舊有的概念為理所當然的時候,他卻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提出了構成現代遺傳學基礎的遺傳法則,也是在數學與生物學兩個領域之間來回游走,進行整合的成果。事實上,許多商品的開發都是跨領域的意外結合,例如高度壓縮數位音樂儲存空間的MP3,正是結合生理學家,發現人類聽覺先天接收不到某些音頻,排除聽不到的音頻,儲存空間自然變小。

如同杜甫的詩中所形容的「聞道長安似奕棋」,世局變幻莫測,如同棋局的千變萬化的形式,這也是許多箇中好手回味無窮、百玩不膩的原因所在,天才就像那些高等棋手,不斷在意識和潛意識中進行想法、形象和見解的組合。有位知名的電腦專家的想法正與這種情形不謀而合,「很多時候限制一個軟體使用範圍的,可能不是程式本身,而是使用者的想像力與對該軟體的了解。我們這個社會真正最缺乏的其實並不是專門製作“全功能應用程式”設計師,而是懂得把既有的數個應用程式適當設定,重新組合,完成連這些程式作者都沒想像過的工作,這種會思考的使用者。」「希望有一天,社會大眾終於會知道;僱用一位會思考/選擇/組合既有程式的使用者,比買一套具有漂亮使用者介面的“全功能應用程式”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切身獨特的問題;希望有一天,社會大眾終於會知道:身邊有一位會思考/選擇/組合既有知識的讀書人,比擁有一套印刷精美的“宇宙真理全集”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切身獨特的問題。」

三、思想轉化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說,他們的思考過程主要是集中在影像、感覺和文字上。伽利略用圖表將自己的想法形象化,從而取得科學研究上的突破,愛因斯坦也說他「指尖的特殊感覺」常指引他朝正確的方向來思考。

關於這種感覺,愛因斯坦自己說過:「我看到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個領域都能耗費去我們短暫的一生。因此,我覺得自己的處境像布里丹的驢子一樣,它不能決定究竟該吃哪一捆乾草。這顯然是由於我在數學領域裡的直覺能力不夠強,以致不能把真正帶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東西,同其餘那些多少是可有可無的廣博知識明確地區分開來……誠然,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每個領域都能吞噬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可是,在這個領域裡,我不久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化知識的東西,而把其它許多東西撇開不管。」

天才們一旦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似乎就會傾向於以圖像的方式來進行思考,使他們能透過不同的途徑靈活展現知識。當愛因斯坦對一個問題做過全面性的思考後,他往往發現到,盡可能以各種不同方式來對該問題做不同角度的探討相當地必要,此時他主要運用直觀和空間來進行思考,對他來說,文字和數字在此過程中並不是那麼地重要。

四、包容矛盾

天才之所以能夠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他們可以容納相對立的觀點或兩種互不相容的觀點。物理學家波爾說,如果你把兩種對立的思想彼此涵攝,你的思想就會暫時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然後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思想的「懸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躍起來,並創造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立的思想締結纏繞為新觀點奔湧而出,從而創造了條件。

舉例來說,波與粒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每一概念都有一有限的適用範圍,都不能對一個粒子(波)所引起的所有量子現象做全面的解釋,而波爾卻試著將兩者結合,提出「互補原理」來說明把波與粒二個概念結合是對粒子(波)完全描述所必須的,日後科學家更證明波粒二象性是輻射與實物都具有的內在的和不可避免的性質。愛迪生發明的燈泡是其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裝置設計即為將並聯線路與高電阻細金屬絲相結合,在此之前,持傳統觀念的人都認為這兩種是不相容的事物,僅能得其一,不可能兩者兼顧,但愛迪生允許這兩種看似矛盾的事物同時存在,而看出了全新的關聯性,從而獲致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包容矛盾」的情形似乎在天才的人格與思想中就已經存在,比如愛因斯坦堅持宇宙應該完全合乎邏輯,科學的論述也應為如此,不可能會有「上帝擲骰子」這種荒謬乖誕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引領他發現廣義相對論的直覺式靈感又有一種近乎上帝的神秘信念。對一般人來說,思想的矛盾容易造成精神耗弱的情形,不僅會侷限一個人的格局,甚至會癱瘓他們的思考,但對科學界的天才而言,他們反而能巧妙地掌握這種特質,使矛盾的事物到了他們手中都能彼此調和,甚至在「矛盾中求統一」。這種兩極化的思想使得愛因斯坦能夠了解物體墜落時,觀察者與墜落的物體同步抑或為地面的靜止旁觀者。

五、核心思想

天才的思維具有高度的彈性,甚至可以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遇到問題時,天才可以從各個領域不同角度來進行思考,但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又能夠傾全力深入其中探討。尤其,天才在思想上總有一個核心觀點,雖然他們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這種他們深信不疑的核心思想卻又成為他們尋找問題答案的基礎所在,不同於成見的是,這是他們在摒除所有他們認為不可能的事物之後,去蕪存菁的成果,有了這厚實的基礎,他們在解決問題上就能夠比常人還要更快進入狀況。因此他們往往能見到常人所不能見的關鍵事物,並直覺性地掌握最根本的問題,創作出一種全新的解決之道。

愛因斯坦終生追求力的統一,並著迷於「對稱」與「場」的觀念,這個信念來自於他小時對指南針受到磁場牽引的深刻印象,他也深信物理和化學原理可以對宇宙萬象提供完美的答案,這些核心思想使得他後來發現了相對論,也導致後來不顧一切地駁斥涉及或然率的量子論。

六、等待沙粒成為珍珠

天才就是不用努力就能有偉大成就的人?這當然是否定的。魯特格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格魯柏(H. Gruber)對達爾文的筆記本進行長期而深入的研究之後,認為這些天才鑽研一個問題的態度正與蚌對待沙粒般,靠積年累月的努力才使它變成一顆珍珠,最終開花成果,才創造出驚人的成就,大多數的天才不是興趣廣博,就是懂得抓住問題的核心,懂得將問題中難以解決的部分「括弧」起來,而將全副精力集中於可解決的部分,他們也經常用「寬廣眼界的圖像」來做為問題答案假設的衍生工具,如達爾文為其理論構思出「進化樹」,一再添加、修改這個假想的進化模式,終於成為進化論的主體概念。美國心理學家伯爾休斯‧斯金納強調,科學方法論學者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當你發現某樣有趣的事物時,放棄所有其它的事情,專心研究這個事物。太多的人沒能理睬機會的敲門,因為他們不得不完成事先預定的計劃。偉大的化學家巴斯德曾說:「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心靈」天才們不會等待時機的饋贈,而是主動尋求偶然的發現。

解開謎團的「機會」並不是隨時都會找上門的,若又不懂得及時把握,再好的機會也改變不了什麼。弗萊明不是第一位研究細菌並注意到培養皿在空氣中會生出黴菌的人,同樣觀察到這個現象,有的人視而不見,而弗萊明卻認為這很有趣,進而深入思索這種現象是否有研究的價值存在,結果最終研發出青黴素。在思考如何製做出適合的碳絲時,愛迪生不經意地將一塊橡皮在手指間繞來繞去,低頭看到他手的動作,頓時為之一亮:把碳像繩子般纏繞起來。精神分析學家將這種現象歸納為潛意識對意識的「彌補作用」,當我們為一個問題困擾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常會在窄隘的意識中鑽牛角尖,結果愈陷愈深,天才們了解這一點,因此對一個問題進行全面性的思考後,就暫時先放鬆自己,不再繼續埋首苦思,在他們的經驗中,重要的想法總是在悠閑自適的時候油然而生,專家指出,當意識鬆弛時,我們的大腦並未停止進行問題的探索,相反地,潛意識會繼續進行接下來的工作,為釐清意識的盲點,找出被忽略的另一種可能性。愛因斯坦就曾問說:「為什麼我最好的靈感總是在早晨刮鬍子的時候浮現?」 天才善用潛意識的力量,因而解開謎團的情形並不少見。法國數學家朋加萊每當在思索數學難題搞得昏頭轉向時,他就暫時放棄,到外頭透透氣,結果在步上公車或在海邊散步時,問題的答案往往在此時不經意地浮現在腦海中。發現量子力學的海森柏格對原子光譜苦思長考而徒勞無功,但在度假散心時,卻因此產生解決問題的靈感。「長期心血」與「靈感說」並不衝突,主張「靈感說」的學者也同意在靈感浮現之前需先經過長期而持續的努力,最後的「完美形式」可能在一剎那間就發現到,但沒有過去長期的努力,這種水到渠成、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情形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對一個問題進行通盤的探討與了解而不得其解時,就將它交給潛意識吧!」這似乎是每個科學天才必然應用到的策略。

◆現代東方教育
許多研究天才的人,都以愛因斯坦為對象,但若按照世俗的定義,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天才認為,這些理論都無法準確預測誰能成為明日之星。愛因斯坦自己在一九五三年曾說:「我相當清楚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好奇、固執與忍耐,再加上自我批判,使我產生了我的觀念。若說有什麼超越的思考能力或頭腦,我是沒有的,我有的也許只是中等的才智,但很多比我聰明的人卻沒有產生任何令人驚奇的發現。」若按照一般人對天才的定義來教育孩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今年二○○四年六月,台北市立師院發表一項調查顯示,父母是孩子的創造力最大殺手,其次是老師。依年齡層分幼稚園最有創造力,到國中幾近蕩然無存,可見升學主義也是扼殺創造力的殺手。研究計畫主持人、北市師創造所所長陳龍安說,他歸納受訪者意見,發現到父母和老師是傷害創造力的主要原因,父母部分包括:要求過高、對孩子沒信心,缺乏讚美、過分重視考試成績、放縱孩子沉溺電視及網路、父母事事代勞、過多填鴨學習等。至於老師為何會扼殺孩子創造力,則是因為升學主義掛帥、太重視考試成績、教學太呆板、沒有接受學生不同意見雅量、吝於讚美學生、過於譏諷、責備學生錯誤、凡事要求標準答案、缺乏情緒管理能力及幽默感、過多抄寫式作業等。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分析,國內教育太升學導向,父母及老師太重視考試成績及公平性,導致教學一元化,評量也一元化,類似美術、音樂、體育等無法紙筆測驗、卻更強調創造力的科目不考,老師也不認真教,到了國中尤其嚴重。如今雖然實施多元評量、尊重多元智慧,但今日的局面是五十年來發展累積的沈痾,要學生與家長們一夕之間接受這種改變,在彼此缺乏互信互諒的基礎之下,造成立意良好,卻治絲益棼、美意不遂的情形,其實並不在預料之外。

《講義》雜誌在今年曾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進行讀者提問,有個讀者問到「是否擔憂年輕人的另類行為?」李博士回答說:「有一個年輕人的網站,上面寫著:『爸爸媽媽,你們不要老是說當年多麼辛苦,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常說年輕人不如我們當年刻苦耐勞;但我年輕時,長輩也會說:『一代不如一代』。這就如同希臘斯巴達人看到我們肌肉不發達,就認為我們一無是處;我們的想法是,肌肉再怎麼發達的人,都沒有辦法在一天之內從台北走到高雄,但我們開一部車子便能做到。頒發『遠哲科學獎』時,我注意到獲獎同學都很瘦小,帶團老師無奈地告訴我,他們從國中開始就沒有一天睡夠六小時。除了身體,心理也受到壓制,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也接觸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很難找到自己的理想。每年聯考時我都想,是否又有幾個台灣的愛因斯坦和愛迪生毀掉了?這是我比較擔憂的。」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高等教育?」中國大陸資深教育研究學者康寧在其「走近哈佛課堂」一書中記述了哈佛大學教授講課的種種情景,一位讀者在閱後有感而發,在他所接觸到的中國大陸國內高等教育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非常不得力。他提到,他一些在國外留學的朋友觀察到中國學生在讀基礎課的階段,成績都是出類拔萃,但一到寫論文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因為腦子裏沒有好的題目。在中國國內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教育,依舊延續了考試引導教學的模式。而世界頂尖學府中,一流學者的講課丰采又是如何呢?從康寧女士的文章中,可以見到一個很鮮明的印象,那就是哈佛教授特別重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情形,他們會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於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老師會特別予以鼓勵。這位讀者提到了他在讀研究所時的情形,他說,「有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老師來為我們上課,大概是因為他在國外上課的時候經常被學生的問題打斷,一開始他不太習慣從頭到尾教室裏只有他一個人講話,總是時不時停下來問我們:有什麼問題嗎?可大家都在認真地做筆記,擔心漏掉了哪怕是片言隻語,迎接老師的是一雙雙茫然的眼睛。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老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的惰性自然是與日俱增,我就親歷過一位教授拿著他七、八年前的備課記錄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這位讀者進一步提到,1997年初秋,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先生到復旦大學演講,提及他對國內大學生的印象時,他說他說現在的大學生好像越來越“乖”了。這位讀者接著說,「最近,在2003年第5期《讀書》上,我又看見一位大學教授發出了更深切的感慨:“那種頭腦和手腳都規規矩矩,神情漠然,很少有什麼強烈的興趣,也不會怒髮衝冠、拍案而起,除了自己那點小小的利益、欲望和娛樂,對別的一切都很少在意的‘乖孩子’,似乎正在校園裏大面積地繁殖。”看來,六年過去了,“乖孩子”現象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了。處在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短視年代,高等教育想獨善其身,的確很艱難。整個社會認准了一個“現代化”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像烏托邦那樣遙不可及,它就在不遠的大洋彼岸;只要朝著它直線前進,我們也能過上好日子。在目標和道路都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的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乖孩子,這也正是我們的大學現在在做的事情。如果果真朝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的明天可能不是美國,而是今天的日本:由於缺乏創新,在利用完後進國家的模仿優勢後便裹足不前。」

近年來兩岸間更不約而同地熱中於「天才教育」,“孩子才能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十萬雄師時之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戰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將來喉聲一囀彩聲雷動時的光景;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梁實秋語)這種瀰漫於家長之間、傳染性極強的「天才綜合症」,使得天下父母為了培養一個天才孩子,千方百計、處心積慮,用心之良苦,實在教人感動,但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有所俾益,對於孩子本身的感受又是如何,家長們卻很少考慮到。為了滿足父母培養出一個“哈佛女孩”或“耶魯男孩” 的心態,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整天學英語、背唐詩、彈鋼琴、練網球、學跳舞、讀經典……,沒有自己的休閑時間,沒有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原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卻從此愁容滿面、毫無笑容。或許有朝一日他真的成了哈佛、耶魯的學生,卻因此犧牲了一生僅有一次的童年,留下不堪回首的痛苦過去,是否真的值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放開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去玩;放開孩子們的腳,讓他們到處去跑;放開孩子們的腦,讓他們自由去想;放開孩子們的嘴,讓他們隨意去唱去說。」還孩子一個愉快幸福的童年,發展他們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麼都重要。強扭的瓜不甜,命令和強迫都無濟於事。

◆諾貝爾得獎主
費曼遊巴西

1951年,美國知名物理學家費曼應邀到巴西,在里約熱內盧大學進行為期十個月的講學活動。學期末,巴西教育當局請他為其教學經驗作一個報告。在這十個月期間,費曼對巴西的教育制度有了深刻的體驗,他發現到巴西的學生能夠記住每件事物,卻不了解事物的本質與含意;能夠精確地回答教科書上每個問題,卻無法將所學與實際事物相結合。講課過程中他們鮮少有人發問,因為巴西的學生認為,發問無異於丟臉,不僅會浪費老師的時間,更會佔用到所有同學的學習時間。費曼考慮到不僅有學生、教授,還有政府官員都會出席這次演講,心想藉由這次報告的機會,打算對巴西的教育制度提供建言。

這一天,演講廳座無虛席、擠滿了聽眾,一開始費曼提到了科學的實用性,把科學定義為理解自然的行為,然而話題一轉,直接當眾宣布:由此看來,巴西沒有給學生傳授科學。費曼的驚人之語,引起現場與會人士一臉錯愕,全場一片譁然,他們沒想到費曼會批評巴西的教育方針,更沒想到會批評地如此尖銳無情,費曼從他們臉上的表情看出了他們的想法:「什麼?沒有科學?這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安排了所有的課程!」

費曼接著告訴他們他在巴西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他在書店中看到許多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在買物理書,許多巴西的孩子都在學物理,起步的時間甚至比美國的孩子還早得許多,但令人費解的是,在巴西卻找不到多少物理學家。既然有這麼多努力學習物理的孩子,為什麼他們什麼事都沒做出來呢?

費曼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希臘學者不滿本國內許多孩子不認真學習希臘文,卻發現到另一個國家的人幾乎人人都學。他起先相當高興,但深入觀察後卻發現到這些人在學習希臘文時,由字母發音到單字,再到句子和段落,都能夠記得相當清楚,他們可以將蘇格拉底的演講辭背得滾瓜爛熟,卻完全不了解其中內容的含意。而巴西的教育無異於這種情形,他們的學習只著重在背誦,一味地摹擬聲音,而沒有學會將所學與實際事物相結合的能力,更解決不了新出現的問題。

接著費曼更對教科書提出了相當嚴厲的批評。他指出,他在巴西教課過程中用的基礎物理教科書裡頭,整本書只有一處提到實驗結果,卻缺乏詳細的闡述,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科學,只是繁瑣的記憶。費曼斷言,這種脫離實際的教科書和教學方法,只能讓人們成為考試機器,卻無法讓人們學有所成。

愛因斯坦的觀點

對於那種強制性的知識灌輸式教育模式,愛因斯坦向來是深惡痛絕的,「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喪失了興趣。」他說,「現代的教育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樣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還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

1921年春天,愛因斯坦為創立一所大學,曾到美國去募款,現場的聽眾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您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您怎樣才能記得住許多東西?」「您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您的筆記本上,隨身攜帶嗎?」……

面對這些提問,愛因斯坦侃侃而談:「我從來不帶什麼記著所有東西的筆記本,我常常任自己的頭腦輕鬆,以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要研究的問題上。至於你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這我很難確切地回答,需要查一查物理學辭典,因為我從來不大注意去記辭典上可以查到的東西……」「那您頭腦裡盡記些什麼呀?」人們驚訝地問。

「我記的是書本上還沒有東西,我尋找著書本上還沒有的知識。」愛因斯坦回答說,「僅僅死記那些書本上可以翻到的東西,什麼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學。我覺得,高等教育必須充分重視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靠的是大腦的智慧和創造性的思維,而不是照本宣科。」

其它諾貝爾獎得主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恐怕大多數人會回答:「刻苦學習。」但真的是如此嗎?國內以往向青少年介紹傑出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過程的科普書籍中,絕大多數描繪的都是「神童」的形象,在孩提時代就如何胸懷大志、如何刻苦學習。於是,許多學生就會去熟背教科書上的數、理、化公式,做大量的練習題,下課後就到補習班報到,參加各種理科競賽……;家長們也不落人後,要求孩子減少玩耍時間、多準備考試,為他們準備多得做不完的家庭作業,讓他們上才藝班、課輔班、游泳班等,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

這樣做就真的能將孩子培養成傑出科學家嗎?或許有些孩子會走上成才之路,但大部分的孩子選擇中途放棄、轉換跑道,因為他們印象中的偉大科學家個個天賦異秉,非常人所能及,與其追逐這種遙不可及的夢想,還不如先顧好下一頓在哪裡,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放棄理想的人並不在少數。

然而進一步觀察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的成長經歷,卻可以發現到幾個現象:他們大部分在孩提時期都是極普通的孩子,並沒有顯示出和常人有何不同之處。有的自青少年時期就熱愛科學,從小就發現到科學之中蘊含著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這種興趣伴隨他們一生;有的科學家從小就聰明絕頂,再加上後天勤奮努力,研究成果斐然,也有的並不擅長學習,甚至有不及格的經驗,更多的是雖然自青少年時期就熱愛科學、喜歡讀書,但由於討厭死記硬背、討厭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所以成績平平;更幸運的人還遇到了不同於單純傳授課本知識的「人師」,激發他們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鼓勵他們踴躍發問、獨立思考與創新。

這些諾貝爾得獎主的成長歷程使我們反思國內的教學方式,哲人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確如此,世界豐富多彩,人生道路千變萬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萬別,幻想用一個固定模式來產生出無數“哈佛女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既違反教育規律,又扼殺孩子天性。那種把各具特色的孩子都變成同一模子塑造出來的「好孩子教育」,並不能夠培養出具豐富創造力的傑出科學家。刻苦學習固然重要,但這樣是不夠的,沒有先讓孩子培養出強烈的興趣,等於是他們未來的成才之路上欠缺了穩固的基礎,沒有了興趣,一切的理想條件,都只是壁畫、雕飾、泥土、磚塊、水管,如果缺乏支撐屋頂的樑木,未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動機便脆弱得不堪一擊,更別提遮風蔽雨。日後一有其它誘惑介入,便會見異思遷,而無法堅持下去。
◆結語
物理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到,他在兩年前動筆寫自傳時,參考過去的資料,發現三十多年前寫的博士論文,很少看得懂;看看當時的教科書內容,也很少看得懂,一個人在學校學的東西,大學畢業後,前五年大約用的到20%,以後便絕少用得到。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我們待在學校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培養「求知心」與「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能力」,沒有培養求知心和學習習慣,則出社會後會因為資訊焦慮而為社會競爭所淘汰,沒有培養起思維能力,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屆時,不是一輩子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就是迷失在社會千變萬化的局勢裡而不自覺。大文豪海明威說:「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樣的學習心態,才能讓自己年輕而不幼稚,成熟而不蒼老。

期待未來的孩子們在科學研究上有一天能夠對老師說:「老師,您錯了。」

◆參考來源

1. 《思考致富聖經》,拿破崙‧希爾著,世潮出版
2. 《諾貝爾百年百人——生理學或醫學獎》,王恆、朱幼文等編著,世潮出版
3. 《思維訓練》,袁勁松著,稻田出版社
4. 《天才的心靈世界》——王溢嘉野鵝網轉載專區

2007/10/23

cin >> 與 getline(cin, s)合用的問題

string s0,s1;
cin >> s0;
getline(cin, s1);
cout << "s0 = " << s0 << endl;
cout << "s1 = " << s1 << endl;

問題
程式結果只出現s0字串,s1為空字串。

原因
cin >>會把'\n'留在buffer裡,如果getline()接著執行,就會馬上讀到'\n',
因此getline()就停止在此,不會再往下讀取資料。

解決方法
在使用如果getline之前,請先使用cin.ignore(100,'\n'),這行指令可以讓你
把skip過100個charskip到遇到'\n'為止。因此,在使用getline()的時候,
就可以得到乾淨的stream

Ref: http://mathbits.com/mathbits/compsci/APstrings/APgetline.htm

2007/10/14

天才的特殊思維

作者﹕巫石吉


克雷洛夫說過:「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夠蔑視誹謗;他們天生的特長,使批評家不能信口開河。」他又說:「偉人只在事業上驚天動地,他時常不聲不響地深思熟慮。」

愛因斯坦是許多人非常喜愛的偉大科學家,在他十一、二歲時就非常喜歡閱讀各類圖書,尤其是能引發他思考到內心深處的形而上哲學,更是他的最愛。哲學是最難搞懂的一門益智學科,可見愛因斯坦心智年齡確實比一般人要早熟一二十歲左右,對於愛因斯坦在科學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貢獻,也就不足為奇了。

吉鴻昌:「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愛因斯坦受到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影響非常深,他出生在德國,雖然他是猶太人,但是他的天資聰穎,加上德國哲學家形而上智慧的啟發,對於他後來科學的哲學思維有著莫大的助益,他說過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懷疑。」

愛因斯坦一生發表了數百篇科學論文和評論。愛因斯坦1921年因「光電效應」榮獲諾貝爾獎,其實它僅僅是光量子理論的推論之一。愛因斯坦還是現代宇宙學的先驅,他的科學成就可謂多矣!

愛因斯坦的理論奇特而玄妙,往往超越人們的常識和直觀,顯得那樣不可思議但又美不勝收,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力和審美感染力。僅以相對論美侖美奐的神奇觀念和結構之美而言,就足以使人驚心動魄:

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使我聯想起右腦開發的相關問題,想像力使人可以天馬行空的思維,其關鍵便在於右腦著重想像力與創造力,雖然直到最近,科學家利用電腦3D技術,重建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腦容量,雖然和一般人差不多,不過,他的頂葉卻比一般人大了15%。科學家:「我們會以為,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大,但其實不是這樣,他的頂葉比常人大了15%。」

頂葉負責掌管腦中的數學和邏輯,這也是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秘密。但不可否認的,愛因斯坦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使他的右腦不斷激發出潛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愛因斯坦的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裡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七歲生日那年,母親送給他一把真正的小提琴。

但開始時,一連幾小時機械重覆的弓法和指法練習,根本不是心靈的享受,而是對軀體的懲罰,一度曾使愛因斯坦厭煩。後來,當他真正體會到了莫札特的作品所帶來的歡樂,他才真正激發出練琴的熱誠,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拉琴成了他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之一,琴聲中沒有人世的車馬喧囂,充滿了美妙、和諧和崇高的感情。

諸葛亮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喜歡說話,卻喜歡觀察與思考。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而且著迷於發現事物如何運作。

事實上就像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意志十分堅決,而且極為頑強,面對吸引他關注的任何挑戰,他永遠準備好持續專注非常久的時間。愛因斯坦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不斷反省和沉思默想的能力,他堅持自己並不具有天生的特殊稟賦。誠如泰戈爾所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一般人著重在愛因斯坦的數學和邏輯,這也是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秘密。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他小時候受到母親來自於音樂的啟發與熱忱,這對於他右腦開發有非常大的幫助。

此外,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書信大家。

根據英國「自然」科學雜誌的研究,這兩位分別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生物與科學界各領風騷的巨人,終其一生與同事和同好來往的信件,可以成千上萬形容。

達爾文生於一八零九年,死於一八八二年,研究中發現他一生共寄出七千五百九十一封信,收過六千五百三十封信。對於這位演化論之父,通信的確是他的一項豐功偉業。

愛因斯坦在這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一世,產量甚至超過達爾文。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這位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生中共寄了一萬四千五百多封信,同時收到一萬六千兩百封信。

左腦因為是以語言處理訊息,控制知識、判斷力、思考力,因此被稱為「知性腦」﹔右腦則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字宙波動共振,由於是圖像腦,因此造型能力優越,被稱為「藝術腦」。科學家著重在數學、實驗和邏輯推理,是以左腦思維為主。至於音樂、藝術或文學則著重在右腦思維的提昇,如此說來,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書信大家,書信是一種理智與情感融合產生的,甚至於情感的自然表露凌駕於理智之上,自然也是一種右腦思維與開發潛能的運用。

有一位畫家,要給愛因斯坦畫像。愛因斯坦夫人說:「你如果有辦法讓他同意畫倒是一件難得的事,他是最怕出風頭的。上星期有人在報紙上登了他的照片,捧了他一下,他不舒服了兩三天。」

經畫家反覆請求,他才同意畫像。畫完後,愛因斯坦又反覆叮嚀畫家說:「有一句話你不要忘記,這張畫請不要登在報上,把畫像登在報上,那是唱戲的人要做的事,我是用不著的。」

這位畫家帶著畫像向大科學家告別了,臨行時,請教了愛因斯坦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有成功的公式嗎?」

科學大師思索了一下,說:「有,有,就是A=X+Y+Z。」

畫家問:「這是甚麼意思?」

愛因斯坦解釋說:「A代表工作事業的成功,X代表勞動,Y代表休息,Z就是少說廢話!」

有關右腦的神奇功能研究,是始於1981年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貝利博士研究右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人們才開始對右腦有所認識,在此之前,人們並不認為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有那麼大的差別。史貝利在分割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這兩個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他發現左腦用語言進行思考,右腦則是以圖像進行思考﹔左腦偏向語言、邏輯性的思考,右腦則是影像和心像的思考。

解開右腦祕密的鑰匙在於「潛意識」,右腦和潛意識是有闕係的。聯想起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博士認為,這個宇宙存在著所謂的「字宙情報」,所謂的字宙情報是指宇宙創始以來有關宇宙的全部記憶,這些記憶(情報)變成波動在宇宙裡亂飛,由於人的腦中也會發出腦波的波動,如果人的腦波和字宙的波動同頻,各種宇宙情報就會進入右腦,而且會輸入到右腦的潛意識中,進而湧現圖像。如果能夠把宇宙情報從潛在意識取出來並轉換到左腦的顯在意識裡,那麼將會成為一個「超能力者」。

根據七田真博士的研究,原來人在誕生之初,右腦的能力還很發達,右腦具備了超越常識那種幾乎可稱為全然未知的天才似的能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就隱藏在人們腦海裡,是一種超越時間、空間,與無限境界相連結的能力,但是因為人類世界是以教導、開啟左腦為主,讓小孩子努力學習語言以及往後生存所必需的知識,久而久之,左腦越來越發達,右腦卻因為少用而日形退化。

至於什麼樣的成人比較容易打開右腦,七田真博士認為,心思專注、純真沒有成見的人,比較容易進入神奇的右腦世界。你相信超能力嗎?如果你有看過(雨人)這部電影,一定對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哥哥印象深刻,他不但能正確快速數出散落一地的火柴數目,而且飾演他弟弟的湯姆克魯斯還利用他天賦異稟的「透視」能力,上賭場找人玩撲克牌,結果對手的牌在達斯汀霍夫曼的「全神貫注」下,被透視得一覽無疑,湯姆克魯斯因此贏了一大筆錢。

或許你會認為那是電影誇張其事,現實世界中,人不可能具備那樣的能力。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犯了習慣左腦思考的錯誤,其實,人類大腦的另一半-右腦,擁有的能力是左腦思考者很難想像的。

至於現實世界中,只要我們摒除成見,讓心回到最初原始的單純,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有想像力,很多看過一眼的事物,竟然歷歷在目,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打開右腦,變成一個左右腦平衡、思考與創造力並重的全腦人。

愛因斯坦說了很妙的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華羅庚說的很有智慧:「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愛因斯坦說:「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郭沫若也說:「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從以上的舉例說明中,似乎說明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找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生命是一趟只有去程沒有回程的單程旅行,時間永遠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看得遠,我想這才是深入探索愛因斯坦與其他偉大人物最大的用意。

2007/10/02

ImRe - 圖形轉換小精靈

軟體性質: Freeware
更新日期: 2007-10-01
最近版本: 2.1
作業系統: Windows XP
語言界面: 英文
原創公司: VCSoftwares



ImRe 是一款集合了圖片轉換、縮放功能的免費圖片編修工具,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批次修改功能,來對圖片進行一次性的調整,加速你對圖片的處理。你只需要指定所要進行轉換的圖片目錄, ImRe 自然就會依照你的設定加目錄裡面所有的圖片都做好縮放以及轉檔的工作囉。

ImRe 目前支援 Jpeg 、 Bmp 、 Gif 、 Tiff 、 Png 、 Emf 與 Wmf 等七種圖形檔案格式,使用者可以在這些格式間任意轉換圖檔,節省你許多處理照片時所需要的時間喔。

下載網址:http://www.vcsoftwares.com/ImRe.exe

Mp3 Knife-擷取MP3

王國淵(2007-09-28)




如果想把一首 MP3 歌曲中喜愛的部分擷取出來,你應該怎麼做呢?其實只要透過 Mp3 Knife 就可以輕鬆辦到!使用者只需要選定好想要擷取的始末,再按下擷取鍵,不到一秒,你所想要的音樂片段就馬上擷取完成,讓你可以對所擷取出來的一小段 MP3 音樂檔進行其它的利用。

MP3 音樂檔的擷取究竟有什麼用呢?其實以目前最流行的 MP3 來電鈴聲來說,你就可以不必花錢去向系統業者下載了,只需要透過 Mp3 Knife 來擷取想要的音樂片段,就可以將它作為自己的收機答鈴喔!

下載網址:http://www.vcsoftwares.com/MK.exe

2007/09/14

我行我素 一位環保者的素食理由

素食理由之一:演化、分類決定,人類應屬雜食

作為靈長目動物的人類,可以進食少量的肉,但不應擅自提陞自己的生態位,向肉食動物靠攏。人類在自然界的進化史已有數百萬年,其間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作為動物界的一員——靈長目中的無尾的、素食的類人猿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直至今天,一味強調社會屬性的我們,仍無法擺脫這種「裸猿」的自然屬性,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都是一種偏於素食的雜食動物。

從解剖結構看,不應過度食肉的本該是我們。食肉動物因進食的脂肪、蛋白、膽固醇含量高,為防止易腐之肉類在體內停留太久毒化血液,故演化出較短的消化道,約為體長的三倍;食草動物因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高,養分須慢慢吸收,故腸子很長,其消化系統的長度約為體長的十二倍。人是雜食動物,人的腸子長度約為體長的8-10倍,是不是更接近食草動物?

由於消化道長短的差異,肉類在食肉動物體內停留時間只需半天,在人類體內卻需經過幾天漫長的旅程,如有過量脂肪、膽固醇融於血液,就會導致諸如腦溢血、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肉類中的毒素還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弄不好甚至會導致肝癌。

其實,人類的素食本能一驗便知:蒙住雙眼的貓,令其聞生肉如活雞後,食欲大增,聞水果則無動於衷;人卻相反,在自然狀態下,感受不到活體動物的香味,只有經過烹調纔有反應,對水果的芬芳則十分敏銳,這便是人類素食天性的直覺反應。

將肉食的大量攝取看作經濟水平高的標誌,實乃人類的誤解,過度食肉滿足的只是口腹之欲和對飢貧往事的補償,卻背離了人類的雜食本性和自然生態位。

最早將人類的地位確立為靈長目,而非食肉目動物的瑞典博物學家林耐曾經說過:「人類的結構,無論從內在或外表看,若與獸類比較,都顯示出,谷、菜、果乃是他的天然食物。」

素食理由之二:食過猶不及,素食有利身體

經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素食?我說:為了其他生命,更為自己健康。聽聽營養專家的告戒吧:脂肪的攝入量不應超過30%,略低於20%有利於健康,即每人每周的食肉量不宜超過500克,若超過1000克,就意味脂肪攝入量超出,而過度攝入動物蛋白和脂肪的結果將導致一系列的富貴病:心臟病、腦血栓、血管硬化、高膽固醇、肥胖癥……

我們一貫認為,塊大膘肥就是健康,常說,看歐美人多壯呀,人家吃什麼長大的,牛肉哇!但是,現代健康標準不是肥胖,而是勻稱。相反,肥胖乃是一種病——肥胖癥。WHO不久前公佈的人類健康十大危機中,其中一條是:中、高收入國家的大量人群,因飲食過度而有身體過重、過肥(約300萬人)的癥狀,在歐美,每年至少有50萬人,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的疾病而死亡。

我素食之後,經常有人不無懮慮的問,營養不足怎麼辦?實踐證明,沒有身體上的任何不適。理論上講,食素,照樣能獲得充分的營養:

首先,素食品的蛋白質相當豐富,各種堅果、瓜籽中的蛋白質達30%,穀物約含10%,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更高,近40%,是肉類的兩倍,豆皮的蛋白質更高達50%,且大豆中的蛋白是完全蛋白,更易為人體所吸收。

人們常常用肉類進補,其實,肉類是各種食物中最缺乏礦物質的食品,豌豆、小麥、燕麥所含的鐵是牛肉的兩倍,幾乎每樣植物中的鐵質都比肉類高;再看鈣質,每百剋食物中所含的鈣質(毫克),雞肉為5,牛肉為8,豬肉為12,魚為30,豌豆為71,香菇為125,木耳為207,紫菜為850,無疑,許多植物中所含的鈣質都比肉類高。中國人普遍需鈣,或因愛吃肉而致鈣磷比例失調。

脂肪提供熱量,我們總以為只有肥肉是脂肪,其實,有些植物中的脂肪含量也很豐富,如核桃達66.9%;花生達48.7%,芝麻達48.23%,黃豆達 20.20%;脂肪酸共有13種,動物性油脂中含6種,植物性油脂中卻含全部,且動物性脂肪為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高,易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臟病,並利於癌細胞繁殖;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汁酸排泄,減低膽固醇,避免心臟病和各種心血管病。因此,食素不會營養缺乏且可防病,單純攝取動物性食品,卻會營養不良而且找病。

素食理由之三:食素減少毒素,葷腥病從口入

食肉者位於食物鏈的最高環節,現代農業廣施化肥和農藥,食草動物吃植物即家禽家畜吃飼料、人又以動物為食,人便成為有毒物質高度富集的最後攝入者。

毋庸諱言,植物上有農藥殘留,但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肉類中的DDT等殺蟲劑殘留物的含量是植物的13倍,即食肉者身上的農藥殘留量可能比食素者高出13倍。更何況植物上的農藥殘留物可以洗滌,動物肉內的農藥殘留物則無法洗掉。

某些商家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刺激畜禽生長,強迫喂食、注射荷爾蒙、在飼料中加開胃藥、抗生素、鎮靜劑、防腐劑(這類含硝酸鹽的肉,喂貓都很危險)等化學藥品,根本不顧這些化學物質的致癌作用,這樣的肉,您還願意吃嗎?

美國是世界上肉食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過度肉食,在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身上有絛蟲;每十名婦女就有一人得乳腺癌;每二十人中就有一人得糖尿病;歐美國家人群中的肥胖癥、骨質疏鬆癥簡直比比皆是。攝入過量的葷腥和過多的肉類殘毒,結果便是這些揮之不去的文明病。



素食理由之四:維護生態平衡,緩解承載壓力

「每製作一個漢堡包,就要砍伐掉相當於一塊廚房大的熱帶雨林」。中美洲的瘦肉型菜牛個大肉多,90%出口到美國,美國快餐業風靡世界,卻以中美洲成片的森林被夷平後闢為牧場為代價。為不斷提供快餐用牛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美洲已有20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消失,豈不知,全世界3000種抗癌藥,有 70%是蘊涵在熱帶雨林裡的。為生產牛肉漢堡,砍伐森林,滿足了牧場主、食品商的利益,麻痺了兒童的口味,填飽了快餐業主的腰包,卻導致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地球氣候昇溫等一系列災難;還有這樣的比喻:吃一塊牛排對地球變暖的影響,相當於一輛小車行駛兩英里。我們的嘴通過肉食,不僅在進食森林、海洋,還在進食草原、耕地。

如果把我們本可食用的糧食作為飼料,去再生產,收穫肉產品,在能量上是不經濟的,可養活的消費者數量大打折扣。舉例,我們用100斤黃豆喂豬,能回收12公斤豬肉,喂牛,能回收10公斤牛肉;為吃肉,我們浪費了90%左右的食物,還要以多出10倍的土地來耕種,為了足夠的耕地,人類便要開墾草原、森林,而不去顧及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近年沙塵暴頻頻,荒漠化嚴重,原因何在?超載放牧。內蒙古33個牧業旗中,有28個在超載放牧,結果是白災、黃災、黑災接踵而來,究竟是誰破壞了草原植被,導致生態退化?我們的嘴!以往我們總把罪責推到羊的頭上,但正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欲,纔刺激了放牧規模的無度膨脹,當牧業生產規模超過草原的承載負荷時,結果勢必是荒漠化。

聯合國規劃署警告,全球33億公頃乾旱牧場,已有73%處於中度沙化。我國是世界第二草地大國,但家畜的數量隨著人口、特別是人們食肉水平的增長而增長,過度放牧,造成全國13億畝土地荒蕪或出現水土流失,60%的草原退化。國人日益葷化的飲食結構,越來越大的食肉胃口,形成了對海洋、草場、森林、耕地的巨大壓力,「殺雞取卵」、「寅吃卯糧」的消費大潮,加劇了生態失調、國土凋敝。

素食理由之五:素食就是環保,圈養導致污染

為什麼說食素環保?因為食肉不環保!為什麼說食肉不環保?因為我們為滿足肉食消費而飼養了太多的禽畜,現在,全球圈養的牲畜數量是世界人口的三倍。大量畜禽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地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富加劇和各國的失衡發展」。

1992年流入太湖的畜禽糞便達200萬噸,1993年88萬噸,是工業排污的6-10倍,造成嚴重的富營養化和藻類爆發生長;美國飼養的家畜總數是美國人口的四倍,每年糞便排放高達16億噸;為了滿足肉食,僅北京就飼有260萬頭豬、360万隻雞、20萬頭牛,養殖業每年糞漿的排放量約1200萬噸,最高時達3500萬噸,相當於4000萬人口的污染量。動物身體中排泄出大量硝酸鹽、農藥、生長素、抗生素等化學毒素,滲透到土壤或流入河川、湖泊,滲入地下水,不僅污染水體,更危害我們的健康。荷蘭的畜禽飼養業十分發達,被歐共體稱為「糞肥過剩區」,其糞肥對大氣的污染比汽車排放還多,糞便中的氮和氨以氣態形式進入大氣,甚至形成酸雨,一頭牛每天打嗝放屁所產生的甲烷氣體約200昇,看來微不足道,但全球有15億頭牛,那影響可就大了,因為,甲烷對地球溫室氣體的「貢獻」遠遠超過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因過度食肉導致了這麼多的環境問題,所以,作為環保志願者,我寧願少吃或不吃肉。素食者蕭伯納曾說:「一個個體,用行動表現出他的良知,然後再去呼喚集體的良心,沒有什麼比這更強有力的了。」

素食理由之六:降低飼糧轉化,力求經濟、公平

有一次,我在廣播電臺作一個直播節目,題目是「寧可食少肉,不可居無書」。當講到多食肉,會耗費大量糧食時,一位持反對意見的聽眾打進電話,說:「我多吃了肉,就會少吃飯,這不是省糧食嗎?」

看來,問題的癥結在於,人們只知表面現象,而不知食肉背後,我們的生存方式是多麼的不經濟,對糧食的浪費又是多麼的巨大。

任何以動物性食品為主的食物結構,必須以雄厚的植物生產量為基礎,在飼養行業稱肉料比。肉類生產需要大量穀物,在美國每生產1公斤牛肉約需5公斤的穀物,生產1公斤豬肉約需7公斤的穀物,生產1公斤雞肉約需2.6公斤的穀物。中國的肉食消費量是發展中國家平均值的兩倍,超過日、韓,豬肉消費世界第一,但從持續發展角度看,這個「成就」並不值得樂觀,我們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全國人民每多消費1磅豬肉,就須多生產250萬噸穀物。

人類作為雜食動物,以五穀雜糧果菜肉蛋奶為食,其中糧、果、菜的攝取途徑是沿著最短食物鏈獲得的,從收益最大化角度講,我們直接利用生產者從太陽輻射固定下來的能量,是最經濟的。因為,提高肉食量勢必損耗更多的糧食。所謂動物性食品,不過是植物性產品的轉化形式,但這種轉化要以大量的物耗:水、肥、化石燃料等為代價;一塊用來養活30個素食者的土地,只夠養活一名肉食者。

為獲得高熱量的動物性食品,發達國家耗用了世界小麥產量的三分之一、玉米產量的三分之二、大麥產量的100%來喂養畜禽,世界約38%的穀物、美國約 70%的穀物、中國約20%的穀物是用做飼料,甚至世界上30%的海魚被加工成魚粉添加到飼料中。一些國家的部分人因吃過多的肉而患肥胖癥。因膽固醇過高,全球每年有410萬人死亡,另一些國家的數以億計的人卻因缺糧而飢饉不堪,全球平均每年餓死的人口達300萬。還是WHO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貧國營養不良的人口約1.7億,2000年因缺糧造成的死亡人數達340萬。電視上不時出現的母子飢餓,體重過輕的非洲難民場面,對照大腹便便的歐美人,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平、不道德:可不可以說富國人嘴裡的肉,奪走窮國人手中的糧?

如果我們減少10%的肉食程度,就相當於省下1200萬噸糧食,使6000萬人免於餓死; 如果我們把飼養家畜的糧食都省下來,救濟飢民,全球至少有5億人就能免遭飢饉。為了世界大同,至少,可以從我做起,良心發現,選擇一種經濟的、儉約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素食。

每年聖誕節的前一個月即11月25日,是世界無肉日,這是1986年發起於印度的「群眾性」的素食運動,全球共有950萬人響應。素食有助於遏制腐敗與奢靡、減少貪欲和殺戮、增加德行和幸福感。「勿以善小而不為」,愈益普遍的素食行為,堪稱協調天人關係、敬畏萬物生靈、尊重傳統文化、消除世界飢荒的經邦濟世的途徑之一。

環保相關文章:

2007/09/01

每天充滿,即是訓練

by Mr. 6 on August 31st, 2007,


很多事情,當我們多做,多做到某個程度後,很難做不好。十年前我從沒想過要變成一個「網路專家」,三年前也沒想到要出一本「網路書」,沒想到從前「每天」想點子的習慣,為自己熬出了一套看網路市場的眼力;而現在「每天」寫部落格、和網路人討論辯證,也在肚裡累積成千萬筆經過消化後的case study,讓我暫時沒有答不出來的問題。有天我父親說,大陸知名鋼琴家朗朗說過,他每天都練琴,練得比別人還多,當然就會彈得比別人還好。原來,每天充滿,即是一種訓練。


「訓練」聽起來像是只有運動員必須做的事,大部份的人,自從離開學校後,就再也沒有「訓練」的習慣,大家再也不會一個字寫十遍、一道數學公式寫一百題了;大家開始以較淺的「知識」,代替較深的「訓練」,讀了一本書,彷彿就懂了一個領域;學了幾根皮毛,就開始侃侃而談,但淺淺的「知識」與深深的「訓練」,仍有天壤之別的差異。常常看到有人跑來跟我說,喂喂,這個職位應該找怎樣的人、應該砸多少錢,但假如真的在美國做過網站,真的被那種「計畫趕不上變化」給「訓練」過,或許便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喂喂,這隻駐站小狗狗應該畫得這個樣,美國不是很哈迪士尼和海底總動員嗎?他們不也播映七龍珠和宮崎俊的動畫?但假如你連續看「辛普森家族」一個月,終於了解裡面每一個笑點,有了這些「訓練」,或許也會有些全然不同的看法。


這件事,沒人知道,幾乎已是一些人的秘密了,他們不是不講,而是懶得講。當台灣友人來美國找我們,很興奮的跟我們說老太太怎麼跟他聊天,說鴿子怎麼不怕人的啪啪收翅停在他的腳邊,我們不知道怎麼對他們講;當時我回台灣也是很興奮的每天吃7-Eleven的關東煮、茶葉蛋,覺得真是山珍美味,身邊朋友看著我欲言又止,大家不知道該怎麼對我講。在一個地方住十年,每天重覆生活的「訓練」,和只在一個地方短短一瞥、在電視上報章雜誌上揣摩、嚮往的「知識」,差別相當大,大到一個只摸到「知識」的人,以為摸到了象腿,卻不知錯摸到的只是宮內的大柱,旁邊那個受過訓練的人,坐在真正的大象上,不知如何與這位「知識家」溝通。


人大了以後,大家不再給自己任何「訓練」的機會,連很簡單的訓練也不想再做,因為,訓練多麼辛苦!譬如「打中文字」這件事來說好了。現在想寫文章的人,不會打字就不用寫了,速度和品質會差很多,明知道要該是學打字的時候了,但卻不知哪裡開始學起,「打字」這件事對所有不會打字的人而言總有一個很高、很高的門檻。五年前我也曾經也一直學不會打中文字,很辛苦,只能用英文寫給明明應該用中文溝通的朋友(現在各位應該也有很多海外朋友是這樣),後來我在 2000年,從手寫日記轉到電腦日記,沒辦法一定要用打著寫日記,只要輕輕的強迫自己一下下,每天都打一篇1000字日記,兩星期,我再也不必注音鍵盤,我的手可以在黑鍵上飛舞;兩個月後,我用舊注音的速度已經比別人用新注音還快很多。該用的時候,我就不知不覺的把自己訓練好了。


也就是說,我們都誤解了「訓練」的意義。其實,「訓練」並不像想像中這麼辛苦、痛苦,訓練其實一點也不刻意,一點也不肉麻,因為,你只要將每天充滿。


充~滿。不必強求任何事,不必刻意去每日完成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只要將每天充滿。以我來說,就算癡站在公車裡,也將所有的廣告看板都看過一次,看看年輕的穿制服的高中生,手裡拿著手機正姆指快速按鍵玩什麼遊戲,聽聽左右邊上班族高聲闊論今天哪個大廠接到訂單股票大漲。我的一天幾乎沒有休息的一刻。你看不到我在發呆,就算胡亂轉電視也找東西看,靜坐的時候肯定是想事情,不然就是睡覺。你會看到我電腦的taskbar永遠開滿兩行的程式。有人說這是「工作狂」,有人說是「同步進行」(multi-tasking),有人說是「急性子」,都不是很好聽,好像這樣做一定會有垮台的一天。但我們把一只水盆輕輕的注滿了水,並不會將它弄破,將每天充滿,不表示一定得讓自己累出病。充滿不必「滿出」,只是將一天的24小時剛剛好塞滿了事情,沒有壓力,只要弄得飽飽的,這是一種再柔性不過的訓練方式。


每天充滿,並不是一般人習慣做的事。世界上99%以上的人,並沒有將一天填滿的習慣;95%以上的人,並沒有任何「每天必做」的重覆性動作(比如作體操)。大部份的人讓每天來來去去,流逝離去;就算前面總是擺著一台隨時等著你對他下指令的電腦,大家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仍是幾無意識的盯著螢幕,亂逛亂賞,只差沒有發呆。許多人問我怎麼充足網路方面的「知識」,我回答我現在已習慣不亂逛新聞,而是在Google News直接搜尋一些我關心的關鍵字如「Internet Startup」、「Web buyouts」、「Google Yahoo!」之類,短短10分鐘就可以瞭解到我想看的東西。大家聽完這段,總是好像得到什麼法寶似的,微笑離去,但我其實還沒講到重點,重點是,這件事我每天都做,而且有空就做,我常搜尋的關鍵字至少有五、六十個在輪替,這麼積極的學習,一方面是希望讓Voofox的大策略方向不會在一日三變、一月千變的網路世界中lost掉,另一方面也順便準備明天部落格的題材,但這樣的動作要「每天做」才有效,要讓它充滿你的每天時間才有效;等它有效,倒也不必等太久,二個月以後就會見效。所謂「見效」,不只是滿腹知識,想要滿腹知識的人只要去抄其他海外部落格的文章就好,而是,你也可以開始像我一樣,每日對網路提出一兩個的連自己都回味無窮的新見解!


我深信這種「每日訓練」習慣,正是一個重要的成功特質。這特質會在一個人身上,以好幾種不同的面向出現。因此在徵才的時候,我不會太在意來應徵的高手表現出特別狂妄的模樣,因為自大在某角度來看也算是一種努力積極的特徵,他每天都要找好幾件事情吹噓,表示每天都要做點事情,他必須每天繼續努力來維持這個高度;我亦不會在意同仁可能有副業,有副業的人表示他對自己人生充滿了希望,只要副業不要佔到本業時間即可。我現在要做的,只是讓他們對這間公司充滿信心與熱忱,看到公司的希望,願意為公司付出最精華的智慧,如此即可。反之,想讓一個對原本對生活就沒什麼熱情的人,開始對它付出任何熱情,卻比登天還難;如果他自己都無法改變自己,我憑什麼可以改變他?


因此,我對幾位同仁的進度,也以「日」為計算。如果今天隨隨便便就放自己休息一天,明天也不可能多努力,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來「訓練」,養成一種每天每天的習慣。我發現台灣網路會低迷,應從最根本的原因開始追究起,技術者只「玩」,卻不「製作」;這是駭客思維,而非創作者思維。我跟同仁訂「四個月完成網站」的進度,我發現,美國做網站的朋友聽了皆嚷:「從無到有,需要這麼久嗎?」台灣的網友聽了卻說:「從無到有,會不會太趕了一點?」網站其實是一種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做的產品,但經過訓練後的技術高手可以做得很快,看到一個點子,當場就可以在腦海裡構築完畢了,然後剩下的只是到各處開檔案將它做完。這件事和架構設計沒有太大關係,和文件規格沒有太大關係;許多人技術高超什麼考題都難不倒他,卻需要架構設計與規格文件傳便便的才能做,叫他自行架一個網站是mission impossible,而台灣每年訓練不少資工系學生,也有外商和接案廠幫忙訓練,真正有經過這樣全盤訓練的技術高手,繞了一圈發現並不多。其實這種訓練,只要關在家裡一周不出戶,為了自己一個pet project,東做做西做做,就可以輕易做出來。只要每天都付出時間,每日24小時充滿,那位隱形的「訓練師」,一定會讓你蛻變,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2007/08/26

「敗」海戰術,清涼退火身體好

「敗」海戰術,清涼退火身體好
by Mr. 6 on August 10th, 2007


很多人跟我說,你人生過到現在還真順遂,所以你很多理論,很多故事,很多樂觀的態度,或許就像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不太適合我們大家?我就說,唉你有所不知,我出版八本書背後還寫過十幾份失敗的提案,有時拜訪出版社還被轟出門?當初想進入創投,履歷表也是投了幾十家,從美國投到台灣也沒半間理我?就連史丹佛研究所要考GRE,也是花錢考了六次電腦測驗才考到那個成績的?但對方的表情反應總在告訴我,「你別謙虛了。」「你別再講了。」

他們的意思是,「這些,哪叫『失敗』?」

既然這樣,讓我今天來打破台灣所謂高階成功人士的造神爛傳統,好好的告訴你,我如何的失敗。不,不只失敗,我是敗得一蹋胡塗,敗掉一片樹林,敗如山倒,敗得連尊嚴都所剩無幾!我失敗的記錄可能可以填滿好幾本簿子,可是沒有一個是大失敗,所以我不但還站在這裡,而且愈發出美麗的光采!

大家通常想到「失敗」,肯定聯想到投資三千萬血本無歸傾家蕩產、吸毒被抓起來勒戒,還是從放牛班蛻變成天鵝之類的,其實,失敗也不必失敗成那樣。我發現人們對於失敗有很錯誤的定義,以致大家平常都會拚命避免「小失敗」,卻對「大失敗」不加設防,以致於好像總要來一次大失敗,彷彿一定得用盡積蓄負債千萬元然後掙扎的爬起來,才叫做真正有味道的失敗;彷彿一定要斷腿瞎眼再重新開始人生的,才有資格談一場動容的失敗故事,大家老是愛把失敗當作激勵情緒的「興奮劑」,我卻把它當作每日必行的「人生戰術」,我一生中沒遇過那樣的大失敗,也永遠不會遇到那樣的大失敗,基本上,我只走安全的路,不會選那條容易造成毀滅性大失敗的路子,但,我卻不介意自己的每一天,充滿著「中小型」的失敗。我稱這招叫「敗海戰術」。

將它稱為「戰術」,會不會太誇張了些?但這招的確就是一種讓人生更成功的戰術,成功只要一次,失敗為成功之母,只要不要碰上大失敗,讓你再也站不起來,不然中小型的失敗其實可以來個無限次,「小小型」的失敗更是清涼退火、每天一補身體好!不過也別小看中小型的失敗,每天來幾個小的,每個月來幾個中的,加起來也是會讓你敗得灰頭土臉、信心盡失,但只要在心理上撐得過去,不斷的讓自己去嘗試這些挑戰,什麼事都不怕,什麼人都不管,拿自己肉身去撞那讓無數次的小失敗,每次撞擊卻都會噴出書上不會寫的華麗碎鑽,由你一人全數接收。

在演講場合,有人說哇你真了不起,口齒頗伶俐,講到網站版權問題可以扯到美蘇核子冷戰,講到網站獲利模式可以扯到YouTube、電視台與麵包店,再多尖酸刻薄的問題也無法讓我怯場或打結?但他們可不知道,我在高中時期卻飽受「口吃」的問題所苦,不要說上台演講了,平常連一句話都無法清楚表達。

小時候在學校是風雲人物,屢獲全校第一名;全校第一名就算不說話、躲在一副大眼鏡後面,大家也會爭相恐後跑來做朋友。但出國後一切都變了,在外國高中,最紅的好學生必須是全能的肌肉男,最好長得帥、打扮酷,會運動、會說話,然後還要功課好。當時牆上不再貼有所謂的「全校成績排行榜」,同學的態度就說明了你排第幾名。當時又正值青少年時期,特別關心這類事情,我馬上感覺到自己是最沒價值的,於是急於「改造」自己,改造自己就從口才開始。沒料到的是,口才沒改好,反而讓我陷入嚴重的口吃循環。各位可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是當你想好好的說一句話,覺得這一句話很重要,想好好的將它說出來,結果不但沒得好好的一字一字說出口,反而「結……結……巴……巴」,原本想討好對方,反而造成對方拋你而去,不然也用很奇怪的表情瞪著我。我不甘心,我不認輸,打算硬就把話給擠出來,結果更是更結結巴巴結結巴巴結結又巴巴,以致於氣氛非常尷尬!相信嗎?嚴重的時候,連一句「哈囉」都說成「哈哈哈哈……囉」。

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敗海戰術」,但我知道,我絕不是那種會從此閉嘴的人。所以,就算結巴,還是找機會「講」,就算弄得很尷尬,弄到大家都不願跟我站在一起,我仍然四處去講,去聊,去結巴,去丟臉,去失敗。回到家我還不放棄,翻開電話簿四處打電話練習;每天從學校開車回家的冗長45分鐘若有機會載同學,也拚命跟他聊天,聊到人家說「我想小瞇一下,可不可以請你先不要講話了?」

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無數次的丟臉;有人說,口吃會跟著一輩子,但我似乎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我重建了信心,更經由許多演講與上電視機會變得愈來愈精練。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意外的使用了三年的「敗海戰術」,到最後的好處,不只是把口吃治癒了,也為我帶來一身其他沒有的「經驗」。什麼經驗?現在演講,無論什麼場合,我不怕台下怪異的眼神,因為我在當年口吃的時候早已看過了各式各樣怪異的眼神;我不怕你刁鑽的問題,因為我在口吃的時候已經看過更多對我不禮貌的動作與問題。很多事,我都在「敗海戰術」期間,看盡了,也學盡了。

有人又說,哇你出國十五年,現在居然還會寫中文文章,文筆還挺通暢,哪知道,當年念研究所我創立校刊,自寫一堆文章,有些同學覺得我還沒到那程度,記得還曾將腳踝念成腳「羅」,成了大笑話;而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文筆確實還是很鈍。但透過不斷的嘗試與不斷的失敗,再笨的人也會摸出一套自己的風格,整合優點,遮掩缺點。就連這個部落格,大家覺得哇你成功的徒手創造出全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最多的部落格,但當初我在無名小站開過部落格,沒有半個人來看,後來和Mr.6同期共開了三個部落格,有兩個沒成功,只剩這一個。中間時候我一度想再創「六老師英語」也沒人響應,事實上我辦過兩次媒合小聚及一次部落客專業聚會,也都沒達到預計的指標……。

誰會喜歡失敗?但,我並不會因此躲避失敗。失敗是在豐富我的每一天,因此豐富了我的日記。人生如一齣戲,而日記是在為這齣戲補寫所有劇情,如果少了那些鄙夷的眼神、那些不禮貌的態度,少了那些跌倒流血、疼痛流淚再度站起來的過程,那,這些「劇情」,未免也芭樂通俗,未免也太平鋪直敘了!所以,我謝謝日記給我失敗的勇氣,每天回家,把今天敗海戰術所得到的所有失敗都一一寫上去,馬上信心百倍,再次看到明天的太陽。

有趣的是,我在台灣所接觸到的其他人,似乎卻對「失敗」這件事,有一種微妙的感受。記得剛寫第一本書《史丹佛酷博士》拿給台灣親友讀,有人直接告訴我,別拿這種書給他看,「因為,那些博士離我們太遠了。」我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那十八個酷博士呢,父母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外交官,不然至少也是有錢人,他們從小就從建中北一女一路到台大,史丹佛對我們來說如登天難,對他們來說卻易如反掌。當時我真的很震憾,心想,在台灣難道有另一批人用另一種生活方式在生活著?

等到真正回到台灣工作,除了習慣滿口袋都是統一發票、走廊隨時飄來煙味外,我終於慢慢的感受到,那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我發現,愈是在好職業、好公司,裡面愈多名校生和有錢公子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學會「裝作很厲害」,首先,絕對禁止自己隨便問問題,一問問題好像就洩露了自己很爛,假如對方問到自己不知道的,就默然不語,不要大聲說「我不懂耶,請你告訴我!」然後盡量的皺眉頭,盡量在其他人不在的時候對他們的話表示不屑,然後把別人說的東西全都翻過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從自己嘴裡斬釘截鐵的說出來。這樣裝腔作勢的日子,讓我有點受不了,終於抓狂,不再喜歡這個地方,於是我離開了金融界。

終於我理解了那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個社會,或許已經被升學制度以及當年那個「排行榜」給永久的改變了。就算大家已經離開學校,社會將所有的畢業生像蛋一樣打散在各個行業、組織、公司中,但升學制度所造成的餘毒卻繼續跟著大家。有些當年在學校表現不佳的人,經過一段辛苦的起步,媳婦終於熬成婆,反而非常在意「排行榜」;而在學校曾表現得很好卻無法在社會上達到同樣成就者,從此則轉變為極端保守派,同樣是在自己的小圈圈搞「排行榜」這回事。因為於公於私、於上層於下層都有一大堆無形的「排行榜」,大家比老公、比包包、比財富、比小孩,於是大家都偷偷要求自己,一出手就要完美,一出手就要漂漂亮亮,最好,別有任何破綻!

整個社會很同情深山中的阿嬤、療養院的殘童,傾所有資源往那邊去,自己卻要逼自己活在一種「完全不失敗」的人生裡。於是,失敗從此變成了勵志標語,變成遙不可及的東西,以致於那些非自願性的淒苦者特別受人同情,而那些自願性的失敗者則是「活該」、「自己小孩千萬別走那條路」,造成了一種很特殊的反失敗、反不懂、反創業、反風險的社會大氛圍。假如這世界真有所謂的「失敗的使用說明書」,一定會斥責我們,你們怎麼把「失敗」這種好東西,拿來這樣用呢?

失敗不丟臉,丟臉的是未曾失敗過。失敗通常難以下嚥,但習慣了「敗海戰術」後卻如倒吃甘蔗愈吃愈甜,現在只差如何打開心中那個開關,今天就開始打仗,今天就開始失敗。

2007/08/23

免費防毒軟體:McAfee® VirusScan Plus

AOL之前與卡巴斯基合作推出的AVS已經不提供下載了。
取得代之的是McAfee® VirusScan Plus – Special Edition from AOL。
這套防毒軟體主要提供3項一般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

Virus protection
guards your whole PC(病毒防護)
Spyware Protection
blocks potentially unwanted programs(間諜軟體防護)
Firewall
helps keep hackers out(防火牆)


以下文章將教你如何下載,必且安裝

1. 首先到 http://safety.aol.com/isc/BasicSecurity/

點選 :


2. 必須先取得一個AOL帳號

請先點選:

3. 填寫基本資料







4. 按下

在下一頁點擊

在下一頁點擊


在下一頁拉到最下面,點擊"I Aggree"



接下來就可以得到安裝序號,請把它複製下來:


然後點選 即可下載

6. 開始安裝

一開始就先把序號貼上,


接下來一連串的步驟:
請按Next,Download(開始下載所需套件,請稍候),install,Next,Finish

如此就大功告成了!
基本上McAfee® VirusScan Plus會自動更新。所以其實不用再做什麼設定了。


最後,提醒一點,如果有程式想使用網路,你的防火牆會警告你,如下圖



請確定是你信賴的程式(此例為Flashget),然後選'Grany access',
再按ok,這樣就可以把這個程式加入信賴區域了!


推薦閱讀:廣受好評的免費防毒軟體 - Avast

◇◇◇◇◇◇◇◇◇◇◇◇◇◇◇◇◇◇◇◇◇◇◇◇◇◇
本文為藏經閣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網址,謝謝您
【藏經閣】http://csie-tw.blogspot.com/
◇◇◇◇◇◇◇◇◇◇◇◇◇◇◇◇◇◇◇◇◇◇◇◇◇◇

2007/08/20

抽象滲漏法則

作者:周思博 (Joel Spolsky)
譯:Paul May 梅普華
Monday, November 11, 2002
屬於Joel on Software, http://www.joelonsoftware.com

你每天不可或缺的Internet裡有個關鍵的小魔法,這個魔法就在TCP通訊協定這個internet的基礎協定裡。

TCP是一種可靠的資料傳輸方法。我說可靠是指如果用TCP在網路上傳一個訊息,訊息一定會到,絕不會亂掉或壞掉。

TCP的用途很多,比如抓取網頁資料或傳電子郵件都是。由於TCP這麼可靠,連那些挪用錢的東非人電郵(譯註:指有陣子常見到的騙人信)都能完整無缺的到達,真是好笑。

相對的有另一種叫IP的不可靠資料傳輸方法。IP不保證資料會傳到,就算到了資料也可能會亂掉。如果你用IP傳送一堆訊息,很可能只有一半的訊息到達,而且其中還有一些到達的順序和原先傳送時的順序不同,另外可能有幾個訊息的內容會變掉,可能變成可愛的猩猩寶貝照片,更可能變成一堆看不懂的垃圾,看起來就像臺灣垃圾信的標題一樣。

這裡就是魔法所在:TCP是架在IP上面的。換句話說,TCP不得不靠一個不可靠的工具想辦法可靠地傳送資料。

為了說明這的確是個魔法,想想下面這個本質上相同(雖然有點滑稽),來自真實世界的情節。

想像你有個方法把演員由百老匯送到好萊塢,基本上就是讓人坐上車後開車橫越國家送過去。有些車會出車禍讓可憐的演員掛掉。有時候演員在路上喝醉了就去剃光頭或刺納粹刺青,結果變得太醜而不能在好萊塢工作。另外由於走的路線不同,演員到達的順序常會跟出發的順序不一樣。現在想像有個叫好萊塢快遞的新服務,可以把演員送到好萊塢,並且保證演員一定會(a)到達,並保證(b)順序不變而且(c)狀態完美地到達。神奇之處在於好萊塢快遞除了原本的車子以外,並沒有新的運送方法。好萊塢快遞的作法是在每個演員抵達時檢查演員的狀況,如果狀況不佳就打電話請公司把該演員的雙胞胎送來。如果演員到達的順序不對,好萊塢快遞會照正確順序重新排好。如果51區有架大幽浮在內華達的高速公路上墜毀阻斷了交通,預定走這條路線的演員就會改走亞歷桑那州,好萊塢快遞甚至不會把事情告訴加州的導演。導演只會覺得演員來得比平常慢,他們甚至不會聽到幽浮失事的消息。

TCP的魔法大致上就是這樣。這種作法常被電腦科學家稱為抽象:把複雜許多的東西隱藏起來的一種簡化動作。結果很多電腦程式的設計都是在建立抽象機制。字串程式庫是什麼?它是一種偽裝,假裝電腦能像處理數字一樣輕易的處理字串。檔案系統又是什麼?也是一種偽裝,假裝硬碟並不是一堆不停旋轉,可以儲存位元的磁性碟片,而是一個有著層層目錄的階層式系統,可以存放一個個由一或多個位元組字串構成的檔案。

把話題拉回TCP。稍早為了讓事情單純一點,我撒了一個小謊,而且現在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個謊氣得頭上冒煙。我說過TCP保證你的訊息會到達,其實並不會。如果你養的蛇把連接電腦的網路線咬斷了,就沒有任何IP封包可以通過,這時候TCP當然也不可能讓你的訊息抵達。如果你惹毛了公司的系統管理員,他們為了報復就把你接到已經超過負荷的集線器,因此只有部份的IP封包能通過,這時候TCP是會動,不過一切都會變得很慢。

這就是我稱之為抽象機制有漏洞的狀況。TCP試圖提供一個完整的抽象機制,想隱藏底下不可靠的網路,不過有時候網路會滲漏越過抽象機制,這時就會覺得抽象其實並不太能真的提供保護。這只是我所謂「抽象滲漏法則」的一個例子而已:
所有重大的抽象機制在某種程式上都是有漏洞的。

抽象會失效。有時候輕微有時候很嚴重,反正就是有漏洞。事情會因而出錯,而且當你有抽象機制時到處都可能會發生。下面有一些例子。

1. 像掃描一個大的二維陣列這麼簡單的動作,是由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掃描都會嚴重影響效率,影響的大小依「木紋」(譯註:二維陣列排列的方式)的方向而定,某個方向可能比另一個方向多產生許多的分頁失敗,而分頁失敗是很慢的。雖然寫組合語言的程式師應該可以假設自己擁有可連續定址的記憶體空間,不過虛擬記憶體表示這種假設只是種抽象機制而已。當出現分頁失敗時或是某些記憶體讀取時漏洞就會出現,處理時間會比其他記憶體慢幾毫微秒。

2. SQL 語言希望把資料庫查詢的程序抽象化,讓你只要定義想要的東西,查詢動作的細節就交由資料庫去處理。不過在某些狀況下,有些 SQL查詢比邏輯上相等的查詢慢上幾千倍。這有個很有名的例子,在某個SQL伺服器用"where a=b and b=c and a=c"來查詢,會比用"where a=b and b=c"快上許多,可是查詢的結果其實是一樣的。照道理只要指定規格,並不需要在意程序。可是有時候抽象機制會失效並導致很差的效率,於是你就得跳出來用查詢規劃分析器找出問題,然後想辦法加快查詢。

3. NFS或SMB之類的網路程式庫,能讓你「像」處理本機檔案一樣地處理遠端機器的檔案。有時候連線速度會變得很慢或是斷線,這時遠端檔案就不再像是在本機上了,而身為程式師的你必須加程式碼來處理這種狀況。「遠端檔案和本地檔案一樣」的抽象機制出現漏洞了。這裡有個Unix系統管理員的具體例子。如果你把使用者的home目錄放在用NFS掛入的磁碟上(一種抽象機制),而使用者建了一個.forward檔案把他們的電郵全部轉寄到其他地方(另一種抽象機制),如果新郵件進來時NFS伺服器停掉了,由於找不到.forward檔訊息並不會被轉寄出去。這個抽象機制的漏洞就真的會把一些訊息丟掉。

4. C++字串類別應該能讓你假裝字串是個第一級(first-class)資料。它們嘗試把「字串很難處理」這個事實抽象掉,讓它使用上像整數一樣容易。幾乎所有C++字串類別都會多載+運算子,才能把字串連接寫成s + "bar"。不過你知道嗎?不過怎麼努力,世上還是沒有C++字串類別能讓你寫成"foo" + "bar",因為C++裡的字串常數一定是char*,絕對不會變成字串。這個抽象機制呈現一個程式語言本身不給補的漏洞。(有趣的是,C++隨時間演進的歷史,可以描述成嘗試用修補字串抽象機制漏洞的過程。他們為什麼不直接在語言本身加個原生的字串類別?這實在讓我搞不懂。)

5. 再來就是下雨天時開車沒辦法開得和平常一樣快,雖然車上有擋風玻璃雨刷有頭燈有車頂還有暖氣,這些裝備應該是讓你可以忽略下雨這個事實 (他們把天氣抽象化了),不過看吧,你還是得擔心天雨路滑,有時候雨甚至會大到你看不遠,所以在只好慢慢地開,因為基於抽象滲漏法則,天氣永遠不能完全被抽象化。

抽象滲漏法則會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說明了抽象機制並不真能照原構想簡化我們的生活。當我想訓練某人成為C++程式師時,最好能完全不教char*和指標運算,直接去學STL字串。問題是總有一天他們會寫出"foo" + "bar"這樣的程式然後看到怪事出現,於是我就得停下來教他們有關char*的事情。他們也可能會試著呼叫某個需要OUT LPTSTR參數的Windows API函數,於是又得把char*、指標、Unicode、wchar_t以及TCHAR含入檔搞懂,才會知道如何呼叫。而這些全都是漏洞。

在教COM程式設計時,最好只要教學生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的精靈和各個程式產生功能。不過萬一出了任何問題,他們根本不會知道怎麼回事,也不知道如何除錯或回復。我還是得教他們IUnknown和CLSID還有ProgIDS以及。哦,饒了我吧!

在教ASP.NET程式設計時,最好只要教學生可以在元件上雙擊,然後就能撰寫使用者點擊該元件時在伺服器執行的程式。不過處理超連結點擊事件的HTML程式,和某個按鈕被按時的處理程式是不一樣的,而ASP.NET實際上是把這之間的差異抽象化了。問題來了,ASP.NET的設計者必須把HTML無法由超連結傳送表格的事實隱藏起來。他們的做法是在超連結的onclick產理加上幾行JavaScript程式。不過這種抽象機制也有漏洞,如果使用者關閉JavaScript功能,ASP.NET的應用程式就不能正常的運作了,萬一程式師又不瞭解ASP.NET抽象掉什麼東西,根本不可能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抽象滲漏法則表示,當某人發明一套神奇的新程式產生工具,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等等,就會聽到很多人說:「應該先學會如何手動進行,然後才用這個神奇的工具來節省時間。」程式產生工具假裝抽象掉某些東西,和其他所有抽象機制一樣都有漏洞,而唯一能適當處理漏洞的方法,就是弄懂該抽象原理以及所隱藏的東西。所以抽象機制雖然替我們節省了工作的時間,不過學習的時間是省不掉的。

而這一切都似非而是地表示,即使我們擁有愈來愈高階的程式設計工具,抽象化也做得愈來愈好,要成為一個純熟的程式師卻是愈來愈難了。

我第一次去微軟實習時,寫了一個在麥金塔執行的字串程式庫。那是一個很典型的任務:寫一個自己的strcat函數傳回指向新字串結尾的指標。只要寫幾行C就夠了。我做的每件事都寫在K&R裡面(一本講C程式語言的薄書)。

今天為了要做CityDesk,我必須會Visual Basic、COM、ATL、C++、InnoSetup、Internet Explorer內部機制、正規表示式、DOM、HTML、CSS以及XML。一大堆比古老的K&amp;amp;amp;amp;R更高階的工具,可是我還是得會K&R 講的東西,否則我就完了。

我們十年前可能想像過,現在會有某些全新的程式設計典範讓程式設計更容易。事實上這些年間所建立的抽象機制,的確讓我們能處理更高複雜度的軟體開發(如GUI程式設計和網路程式設計),這是十或十五年前無法處理的。這些偉大的工具(比如OO型式的程式語言)雖然能讓我們用飛快的速度完成許多工作,不過總會有一天我們得去追查因抽象滲漏而產生的問題,到時候就得查上兩星期了。另外雖然你得雇一個以寫VB程式為主的程式師,不過單純的VB程式師是不夠的,因為當VB的抽象機制滲漏時他們就完全卡住了。

抽象滲漏法則正在拖垮我們。

2007/08/17

使用AppServ快速建置Web伺服器環境

Web伺服器環境快速建置--使用ApachePHPMySQLphpMyAdmin


.概念說明

安裝資料庫系統並不是只要把MySQL安裝好就好了,還要配合上伺服器(我們使用Apache)才可以運作。在專案實做的時候,不可能讓使用者直接下SQL指令,所以我們並須配合腳本語言PHP來製作動態的網頁,以便把SQL抓到的資料轉成HTML來呈現。


為了管理MySQL的方便,我們用phpMyAdmin這個用php寫成的圖形化管理介面來管理資料庫。


然而,ApachePHPMySQLphpMyAdmin都是open source的系統,並非一家公司所開發的,所以在程式間的存取權限上可能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些conf檔,才可以順利運作。然而,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有一定的門檻的。


以下文章我們將介紹使用AppServ Open Project安裝ApachePHPMySQLphpMyAdminAppServ已經將這四個套件包裝成一個程式,直接安裝這個整合程式就可以直接使用


.入門教學

0.先到AppServ Open Project下載。

安裝時,請根據你的使用者名稱,密碼,語系做設定,一直按下一部就好了。


1.開啟瀏覽器打上http://127.0.0.1/或是http://localhost

如果有出現網頁,那就是安裝成功了!

點選上方的phpMyAdmin Database Manager Version 2.6.4-pl4

進入MySQL圖形化管理介面


2.建立資料庫比如Project Trace Sysyem,縮寫:pts

3.建立資料表(relation),先選SQL,這樣就可以打指令了

基本上phpMyAdmin可以讓我們不用打指令就可以建立表格了

,但是他好像不能直接設定forengn key,所以我們還是用指令的方式建立表格

PROJECT為例:

CREATE TABLE PROJECT(

Pcode int NOT NULL ,

Pname varchar( 50 ) NOT NULL ,

Descript varchar( 50 ) NOT NULL ,

StartDate date NOT NULL ,

EndDate date NOT NULL ,

MgrCode int NOT NULL ,

PRIMARY KEY ( Pcode ) ,

FOREIGN KEY ( MgrCode ) REFERENCES MEMBER( Mcode )

)


4.建立table成功! 左邊出現project資料表

5.接著就可以用這個資料表來練習SQL語法。

剩下的就要靠各位自己去努力學習啦。大致是這樣子,有任何問題就提出來討論吧!

Good Luck


.可參考的資料

[1] PHP Manual(上方有search的功能)

http://www.php.net/manual/en/

[2] SQL Command and Function Reference

http://www.dbmaker.com.tw/reference/manuals/sql/contents.html

◇◇◇◇◇◇◇◇◇◇◇◇◇◇◇◇◇◇◇◇◇◇◇◇◇◇
本文為藏經閣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網址,謝謝您。
【藏經閣】http://csie-tw.blogspot.com/
◇◇◇◇◇◇◇◇◇◇◇◇◇◇◇◇◇◇◇◇◇◇◇◇◇◇

2007/08/15

17歲的死刑犯

(轉貼,網路文章)

我想,在這個故事裡,應該用不到〝名字〞這種東西,既不需要,也沒必要,因為這是一個只有號碼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ㄟ... 別睡了,有人來報到了!」我身旁的同事叫著我。

「喔... 讓我在睡一下嘛!好無聊喔!整天悶在這裡! 」

「不行啦!快去開鐵門啦!」

「喔..好啦!」

我心不甘的將屁股移開了溫熱的椅子,拿了一串鑰匙去開鐵夾門。 我是一個獄警,每天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待在這個無聊的監獄,監視犯人,並負責一些突發的狀況,今天又來了一位新犯人,所以我又得幫他安排個牢房了,真是麻煩!

起了點名簿,看了一下犯人的資料,我楞了一下,只見犯人的編號下寫著兩個字─「死刑」,不過我並不是為這個驚訝,因為我們這裡清一色都是關著將要赴刑場的犯人,這我習以為常了。

我驚訝的是,犯人的年齡寫著「十七」歲,這我便相當的少見,可以說在我任內一次也沒看過。果然,只見兩位押送的獄警中,我微微看見了一張年輕的臉龐。

「這是5207嗎?」我問著押送的人。

「對!現在把他交給你了。」

「好的!辛苦你們了!」接過這位犯人,我便帶著他進去找空的囚房,他腳上的鏈條聲,在這近凌晨 1:00的囚房長廊裡,顯得格外的清晰、刺耳。但是看著資料,我對他十七歲就被判死刑的背景相當的好奇,帶他進囚房前,我將他留了下來聊聊天。

「5207,我看著你的資料上寫著你的年齡只有十七歲,是真的
嗎?」

起初他並不太想理我,但最後他開了口。「死刑都是真的了,上面寫的年齡還會假嗎?」他的眼神似乎告訴著我,不該問他那麼笨的問題。

「我這個獄警,平常悶在這裡,無聊時就是喜歡聽犯人講他們的背景,你呢?你想跟我聊聊嗎?」我小心的問著他,深怕這問題又讓他覺得很笨。

「你真的想聽嗎?我想你會聽煩,我的死刑來的太悲慘,聽了,等一下會影響了你的人生觀!」他說。

「不會啦!再悲慘的人生我在這裡都聽過啦!」

「唉... 好吧!反正再怎樣都是死刑,死前留下自己的故事也不錯。」

看他答應了,我帶他到我值班的桌子前坐下,在燈光的照射下,我這才真正看清楚了他的長相,原來他是如此的清秀,一個長的乾乾淨淨的男孩子,相當的斯文、有氣質的樣子,這讓我對他的背景又有了更強烈知的慾望,因為我們這裡關的大部分都是一臉壞人長相,其他的大概也都獐頭鼠目、小頭銳面吧!反正一看就知道那些應該是會來這裡的啦!

「你準備好要說了嗎?」我又小心翼翼的問。

「嗯!給我一根煙好嗎?我上癮了。」

「嗯...等一下,我拿給你。」點著了煙,他吐了個煙圈,接著便是一陣的咳嗽。「咳... 咳... 咳... 我還是不習慣抽煙,我果然接近不了任何的
壞習慣,呵...」他邊咳邊說。

「不會抽煙還跟我要煙幹麻!真是的!」我為我那根陣亡的煙嘆息著。

「呵... 我只是想試試看抽煙是怎樣的感覺嘛!」

從剛才到現在,我終於看到了他露出了笑容,是如此的天真、稚嫩,這樣的一個男孩子,為什麼會來到這呢?

「好吧!快說吧!等一下被典獄長發現我留你在這可是不好的」我催促著他。

「你真的要聽嗎?唉... 好吧!」深深的嘆了一口氣,他終於說了。

「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家裡除了父母親跟我外,我還有一個小弟,也因為我家這種獨特的氣息,從小我跟我弟便被教導著做人之道,整天更是與知識為伍,父母親不斷的讓我跟我弟得到最好的教育,一心一意想要教導我倆成為人上君子,擁有無上知識,將來好可以光耀門楣;但這個願望在高中之前只是針對了我,對於我弟,似乎是不太有用。他每天不是打架就是惹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我父母親對他都相當的頭疼;相較之下,在父母的眼中,我乖了許多。在成長的路上,我一路不負期望的拿下了各項比賽的獎狀,在班上更是名列前矛,也因此,父母親都相當的疼愛我,相較之下,我弟便像是父母親眼中的一顆惹人厭的眼屎一樣,討厭但又揮之不去,於是便冷落了他。

老實說,我跟我弟的交集並不多,或說等於零吧!因為我倆的作息時間不同,通常我睡覺時,才剛是他開始玩樂的時間,一天當中我們碰面的時間不多,更別談我跟他說話的時間了,通常一天是不超過十句話的;我們有手足關係,更是同一血緣的兄弟,但是我想我跟他的關係只比我和陌生人更好一點而已。不,或說差不多吧。幼稚園、小學,到現在的國三,我一路讀上來並沒有太大的挫折,相對的,我的成績反而常常讓家裡的人嚇一跳的好,所以家人總對我特別好,但對弟弟卻漠不關心。

很快的,高中聯考來臨,而我也被期望能考上我們那邊的第一志願「×中」,當然,以我當時的能力,×中對我來說只是囊中之物,但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準備,每一夜我都熬夜到凌晨才上床就寢,因為就算是十分有信心,我也不想讓意外來拜訪我,讓家人失望。

一天一天過去,終於到了考前一天,我今夜想早睡,以應付考試時所需要的體力;但當我正準備熄燈時,我的門外響了幾聲聲響。

「叩叩叩!」我的直覺告訴我,可能我的父母親想來看看考前我的情況如何,前來關心一下,當我上前應門時,「弟!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老媽。怎麼,這麼晚了還不睡,睡不著嗎?」

老實說,我嚇了一跳,只差我應門時沒直接叫他一聲「媽」。「這個給你!」只見他神秘兮兮的從背後拿了一樣東西給我。

「哦... 什麼時候良心發現啦!還那麼狗腿拿這牛奶給我喝。」我又嚇了一跳,平常跟我毫無交集的弟弟,竟然在這時候送上一杯熱呼呼的牛奶給我,真是讓我受寵若驚。

「沒啦,看你明天都要考試了,總需要多一點營養吧!」

「嗯,我知道,謝謝啦老弟,我一定會喝光的。」

「那你喝完早一點睡吧!我也要去睡了。」

「好,你去吧!」從弟弟手上接過熱呼呼的牛奶,我一口氣便喝光了它,之後便上床睡覺去了。

此時躺在床上的我覺得我就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雖然我沒有女朋友關心我,但我卻有我這個老弟關心我,我想還有大家的祝福下,我一定可以高中的。

不久,我遊走於夢鄉。

隔天,帶著大家的祝福,我踏進了考場,第一堂考的是國文,文科我雖並不專長,但我仍然很有把握的寫完。

第二堂考的是數學,正是我的專長科目,等監考老師下令可以開始寫時,我便一題題很有把握的解出答案;但是時間過了一半時,我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我的肚子有點疼的感覺。

「可能是緊張的關係吧。」我心裡這樣想著。

但是疼痛越來越劇烈,我再也忍受不住,請監考老師允許我上洗手間,無奈劇痛難耐,我得一直待在廁所等疼痛消除;但當我再趕回來考試時,我的考卷已經被收走,這堂考試我已經失去了後半堂。

我煩惱自己為何會出這樣的差錯,平常模擬考不是都已經考到麻木了嗎?為何現在會緊張?我十分責怪自己。

之後的考試受了之前的心情影響,成績只能說平平。終於,成績公佈出來了,我只考上了一間普通的高中,我的心情極其低潮,家人的期望也從天堂落下了地獄,一切都落空。

考的不好,我十分的責怪自己,看著身旁的同學都高中,我卻考出這樣的成績,我萬分的自責。但是爸媽並未責怪我,只是給我加油打氣。

「沒關係啦!可能是緊張的關係才肚子痛嘛!我們再來一次不就好了,別傷心,爸媽都支持你。」

有了家人的鼓勵,我漸漸走出了低潮,決定明年再來一次,而這次我絕不讓家人失望。

往後的一年裡,我仍然是相當賣力的讀書,用功程度比起去年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我不能再辜負所有關心我的人的期望了。

一年的時間很快的便過去,眼看考試的日子又近了,我想這次在我萬全的準備下,一定不會再出錯了。

和去年一樣,第一堂考國文,我仍然是相當有把握的寫完,但是當又到了第二堂的數學時,我卻不由自主的想到去年的情景,我的肚子又疼了,雖不太疼,但這感覺已足以讓我把考試給搞砸了。

成績單再度遞到我手上,我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譜,我想我又成了考場上的一個無名棄屍。

我絕望了,我最後選擇了一間五專就讀。而小我一歲的老弟呢?他已經儼然成為×中的一份子了。你說憑他的資質,這怎麼可能?當然有可能,因為我弟是自願就學方案的第一屆,雖說我弟都不讀書,但他總是利用他在學校的惡勢力來嚇唬同學,威脅同學考試一定要幫他作弊,也就因此,我弟在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進了×中。

經過這件事後,家裡出現了大轉變,爸媽從此對我不再關心,他說他們對我失望透頂了,反而是對我弟噓寒問暖,我被踢入冷宮。

問我恨不恨爸媽如此現實,我想我不恨他們,只恨我自己。

從此各走各路,弟弟去讀他的×中,我讀我的五專。本來還相當羨慕弟弟可以去讀我心目中的學校,但這樣的日子一久,我也漸漸不再傾心於×中,我想我在我這專科學校闖出一番名堂才是最重要的,說不定將來還可以跟大學畢業的弟弟平起平坐。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個月,有一天我期中考試剛考完,中午便回到了家,但我一進門,卻看見我弟弟也在家。

「你現在怎麼在家呢?不是應該在上課嗎?」我問著他。

不問還好,問了他卻給我這樣的答案:「翹課嘛!不想上就不要上呀!我的自由!」

「怎麼可以這樣呢?×中是所好學校,得來不易,應該好好上課才是。」我罵他。

「唉唷!你以為你心目中神聖的×中真的是很神聖、很不可侵犯嗎?別傻了,你看過我們學校的學生打架、喝酒、抽煙跟看 A 書、A片的嗎?這所學校對我來說只是狗屁!」

「你講話好聽一點,怎麼可以這樣批評自己的學校呢?」

「你神聖來神聖去的,怎樣?批評你心目中理想的學校你不高興是不是?呵... 有本事你來讀呀!」

「我... 沒辦法!我會緊張肚子痛。」

「白痴!你真以為你那是緊張肚子痛呀?真笨!那是因為我在你身上動了手腳。」

「什麼?你話說清楚一點!」我察覺到事情的不對勁。

「還記得考前的牛奶吧?我在裡面加了瀉藥,你說?你肚子會不會疼呀,哈哈!」

「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做!」聽到這裡,我已經怒火中燒。

「為什麼?哼!從小到大,爸媽都只關心你,對我根本不聞不問,對你卻無微不至,你想我心裡該如何承受?為了報復這筆帳,讓你考不上×中已經是算小的了;只是沒想到,你隔年肚子竟又窩囔的痛了起來,哈哈... 我看你永遠只能在我腳底下,怎樣呀?』

聽到這裡,我已經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緒了,我只想將我眼前,這個用陰險手段奪走我夢想的人給幹掉,於是我不發一語,直接拿起了放在地上的童軍棍,我... 想殺了我弟!

「ㄟ!你在幹麻!你想殺你的親弟弟嗎?」

「I don't care!」我說。我拿起棍子猛揮,東打西打,只想把眼前的一切東西都消滅掉,當然,也包括我弟!

我幾乎失了神,一陣亂棍之後,很快的,我打中了一樣東西,聲音蠻清脆的,像是骨頭破裂聲。

「哥!別再打了!是爸爸呀!快停啦!」怎麼可能!我明明打中了我弟,為何他還可以叫我住手。等我回神過來,我傻了,因為我打中了剛進門的爸爸,而且還是打到頭部,很快的,老爸倒了下去。

「快叫救護車,叫救護車呀!』弟弟極聲呼喊,而我只是拿著童軍棍楞在原地。

爸爸被緊急送到鄰近的醫院急救,雖然在醫生極力的搶救之下,無奈是頭部受到重創,在轉了幾間醫院後仍然是持續的惡化,不消幾日,醫生便吩咐我們可以準備見最後一面、料理後事了。

我和我弟被媽媽帶進病房,看著頭部包滿紗布躺在床上的爸爸,我心中實在有萬分的歉疚,我...不敢正視病危的爸爸。

「爸....對不起!我當時實在是太衝動了,才會來不及停手,我知道這一且已經太遲,可是... 可是,嗚嗚... 嗚...」弟弟在一旁卻是不發一語,因為他知道這一切的始作庸者就是他,我想他的目標在於我。

「來...你們兩兄弟過來...」爸爸叫著我倆靠近他身旁,拉起了我跟我弟的手牽在一起。

「哥哥..爸爸並沒有怪你,我知道你們兩兄弟處的並不好,但這一切我想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太重視你們的課業,以課業來衡量你們的品行;我錯了,因為我忽視了你們心中的想法.....咳...咳....」

「爸....」

「爸爸快走了,我要你知道,我並不怪你,只是我希望在我走後,咳... 你們...咳...兩兄弟.可以處的好一點,並幫我好好照顧你媽,知道嗎?」

「知道... 我一定會的!」弟弟仍然不發一語,只是他的臉頰早已佈滿了淚水。

見完了最後一面,不久後爸爸即病逝,在爸爸走後,我也因為殺害直系血親的罪嫌,而被警察給帶走了;在少年法院的判決裡,殺了爸爸是唯一死刑。於是,我來到了這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怎樣?我說完了!夠感人嗎?」5207問著我。

聽完他的故事,我心中不由得一陣哽咽,更為他弟弟的舉動感到不可思議。

「你恨你弟嗎?」我問他。

「我....唉....」他嘆了一口氣。

「當時我很恨,但現在我已經沒感覺了,事情既已發生,我想只有勇敢的去面對他吧!再責怪誰都是於事無補的了。』

「嗯... 也對!」此時走廊上傳來幾聲腳步聲,為了怕是典獄長來巡視,我趕緊將他帶回牢房。

「聽了你的故事很值得,很高興有這個福氣。」

「ㄚ... 趕緊回你的崗位吧!」

在之後的幾天中,我都會偷空與他聊天,聊著聊著,我跟他的關係還快變成了....「朋友」?不知道這會不會破壞了規矩。

但是時間過的相當的快,5207的行刑日眼看就是明天,但他卻是毫無恐懼的樣子。

「你明天就要槍決了,你不怕嗎?」我問著他。

因為一般死刑犯在死前常會掙扎,大哭或大鬧,平常在外耍狠的老大哥,進來這也會非常的怕死。但他,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卻出奇的平靜。

「沒啥好怕的,怕還是要死,不怕還是得死,那到不如省點力氣不去怕,不是嗎?」

「那你有想要吩咐我幫你做的事情嗎?比如說後事,我們已經是朋友了,我真的不忍心看你就這樣去了...」

「嗯... 這倒是沒有,不過我到想請你幫我拿一樣東西給我,可以嗎?」

「你說說看吧,我盡量幫你。」

「我這一生到現在最想要的就是當×中的學生,但我想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想請你幫我拿一套×中的制服給我,好嗎?讓我穿一下就好...』

「沒問題,我現在就去拿!」趕著下班,我一頭跑進了5207的家,向他弟弟要了一套×中的制服,還包括了書包。

隔天一上班,我便親手交給了他。

「謝謝你,這樣我就沒有遺憾了!」

「嗯...」為快死的人做一點事,我想也是功德一件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凌晨 03:25,長廊傳來了一陣急劇的腳步聲,我想是來帶走5207的獄警吧!

果然,他們向著我過來。

「5207要槍決了,把他帶出來吧!」

「喔... 等一下!」

我心不甘情不願的帶他們到他的牢房,因為我不想他死。「5207,快出來吧,該來的還是要來,要行刑了。」

我叫了一聲,可是他並不理會我,只是安靜地蹲在黑暗的牆角。

「你不是說你不怕的嗎?快出來了,不然我們要進出抓你出來了。」他還是不理我。

「別管了,進去抓人!」

兩位獄警進入牢房要硬拉他出來,但當他們用手電筒照到他身上時,只聽到其中一位獄警喊了一句話:「快急救!」

我聽的霧煞煞,不知道他在叫什麼。

但一起進去的另一位說著:「不用了,他已經死了。」

死了?怎會這樣?當我踏入一看,我看見他全身已經換上×中的制服,一個人蹲坐在牆角,雙手圈住著腳,而頭埋在雙腳之間。不一樣的是,他脖子上多了一條帶子。

上吊,他自殺了。他利用我為他借來的書包,將書包的背帶拆下,一端綁住牆壁上方通風口的鐵管,一端纏繞在自己的脖子上,雖說不好自殺,但還是因為窒息而死。

我想他是快樂而滿足的,因為他用了他的表情告訴了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嗨... 5207,今年已經是我第三年來看你了,你墓頭上的草又長了,我會幫你清一清的。最近比較忙,不能常來看你這個朋友,你知道我為何忙嗎?說起來都是因為你,那次私自給你×中的整套制服跟書包,還讓書包變成你的自我解決工具,我被典獄長罵死了,還因此被革職。不過你不用自咎啦!我現在還是有工作,我到了一家業務公司上班,現在是一個小小業務員,這樣也好,反正我已經受夠了監牢裡的空氣了,換個口味也不錯。」

「在來看你之前,我去了你家看了一下,你弟現在很乖唷!幫著你媽媽賣著日本料理,我還讓你媽請了一堆東西,真是不好意思!吃的好飽。你放心,你弟弟乖了許多,現在很體貼你媽媽,個性變了許多,我想你應該不用再擔心了吧!」

「我的朋友,我走了,明年我仍會來這看你,幫你除去墓頭的雜草,我們永遠都是朋友,哪怕你在我心中只有一個代號 ─ 5207」

「再會了...」

Buddhism and Software Developer

In today's fast-paced society, we are often surrounded by work, goal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However, the wisdom found in Buddhism off...